□ 叶道山
摆在案前的是陈远发先生的大作《旧时月色慢 远去的观阵中学》。这部二十九万字的非虚构文学,按照观阵中学从兴办到改建小学的历史脉络,纤毫毕现地刻画这所学校半个多世纪的成长与辉煌。
与其说是一本优秀的长篇散文,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书。那时的老师,以校为家、无私奉献,以全神贯注教书育人为人生追求;那时的学生,夙兴夜寐、奋斗不止,以酣畅淋漓刻苦攻读为青春标配,那是一个斗志昂扬、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观阵中学的读书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幸运的:他们毕竟在1981年就有了一口井,冬天洗漱基本不用忍受寒冷之苦,而与作者同时代的我,当时就读于三汊河中学,寒冬早晨,只能拿着形如锅盔的毛巾走到河边,将毛巾在脸上搓得融化,用砖头敲碎河边的坚冰,把冰冷的毛巾伸进冰窟窿,拧干后洗面。
朝霞临窗,曾聆听激情的朗读;星月倦怠,常观照青春的容颜。走遍天涯海角,把栏杆拍遍,梦里犹吟观阵中学!吾侪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仰天大笑出门去,相逢岂是蓬蒿人。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砺他们坚毅顽强的品性。几十年来,咱不管身处何方,即便泰山压顶,也都面不改色,心无挂碍地抽身而出,云淡风轻地全身而退。
我曾经向洪湖本土作家黄金屏先生讨教。他说,只有胸怀善良的人,才写出动人心魄的文。可以想象,陈远发先生为收集素材,寻觅当年的生活痕迹,或骑着单车行走阡陌田垄,寻找当年的小伙伴,找回童年青涩的时光;或驾着小车穿行高楼大厦,寻访今天的成功者,探求他们奋斗的踪影!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陈远发是榨台村人,作为曾经观阵片区12个大队之一,这里的土地,长眠着他的高曾祖考,他的血脉中传递着绵长悠远的亲情;这里的河水,留下了他的衣胞罐子,他的酣梦中延续着经久弥新的童趣。他有情怀精诚迸泪,真实记录历史;他有志气椽笔担纲,艺术张扬精神。
冠盖满京华,桃李艳天下。几十年来,多少农家子弟,在观阵中学砥砺青春,激跃豪情,鹰隼试翼,风尘吸张,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对于陈远发来说,是校园,建树起他矢志报国的理想;是老师,丰满他翱翔蓝天的羽翼。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观阵中学变身为希望小学,已经18年。这片孕育希望的古观阵台,上演过高考、中考在洪湖名列前茅的辉煌;今天也遭遇着办学何处去的困惑!
总有些经验要发扬光大,总有些教训要沉淀结痂。一位有担当的作家,总是期待通过他摇曳多姿的文字,传递一种正能量,唤起一种美精神,撩拨人们追怀过往,催促人们背起行囊。陈远发先生这本书,将引领你体验艰难困苦的日子,激发修齐治平的志气,找到向美而行的动力,创造引领时代的业绩。
透过陈先生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瘦弱的男孩,个头不高,可是他眼里有光、胸中有志、手头有活、脚下有路,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以昂扬的姿态观照生活:有人帮他扎紧一捆黄豆,他感恩莫名;老师给他修润一篇文章,他回味隽永。这种淳朴善良,增进了深厚的积淀,才能够将点滴磅礴成巨澜,激起我们的心酸和柔软。
当我们深情地捧读陈先生的这部心血之作,不禁感慨:这书寄托了他这位故乡赤子的款款深情,那是绿叶对根脉的眷恋;这人展示了他这杆水乡椽笔的灼灼才华,那是园丁对艺术的追求。梁衡先生有言,为文第一要激动。陈远发先生因为激动,笔下的景象异彩纷呈。动情的故事,回荡着时代蛩音;俊朗的文章,记录世纪风云。
从艰难兴学路漫漫,到开门办学的日子;从那年高考的故事,到精彩回放的新闻;从师者尽风流,到桃李三千遍;从目前的观阵希望小学,到发出“希望之路”在何方的诘问,七十九篇动人的篇章,七十九幅奋斗的身影。
你看,这种“机器”真能干:“从吃了早饭开始,他(王学乐)一口气栽了80棵树苗,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工,师生们都叫他‘机器人’”。(《忙碌的背影》第18页)
你听,这种阵容很震撼:“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如群鸭戏水,手执一把秧,弓着身子,边插边后退,只听水声淙淙响叮咚,热闹异常。”(《插秧》第70页)
你看,这种“入戏”很虔诚:“为了饰演一名老人,孟宪达用黑胶布贴了门牙,将一顶麻线制作的白头套戴在头上,再佝偻着腰身走几步,那模样可真是活灵活现。”(《演样板戏》第57页)
你听,这种细腻很温婉:“李(灵芝)老师闻讯后,走过来一边安慰他(张际民),一边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针线,弯腰低头,一针一针地帮他缝好。”(《李灵芝:一担箩筐》)
你看,这种姿势很亮眼:“他(唐训滔)爬到课桌上,如手擎世界的巨人,伸出双手,拔下日光灯的启辉器,用导线短接接线柱,再讲启辉器重新接上去,灯管接通,直至两端发红,才扭下启辉器,一气呵成,娴熟至极。这时候,教室里顿时亮堂,同学们一片欢呼。”(《发电机与柴油机》第27页)
你听,这种训斥很吓人:“(杨人标)脸色阴沉下来,厉声问道,‘草菅什么?草菅什么?’陈帮华马上柔和下来,‘我是说您连看都没看,岂不是将它扼杀在摇篮之中了?’”(《一堂语文课》第97页)
你看,这种赤脚很扎心:“他(郭际兵)独自一人打着赤脚,踩着初春寒冷的冰碴儿,在鱼塘里独自挑挖,战斗近两个小时,其他同学才来。”(《学农课》第46页)
你听,这种感悟很哲理:“蝉鸣一夏,蛰伏了好几个四季;昙花一现,却等待了整个白昼。”(《肖元良:三十八年磨一剑》)
你看,这种奉献很彻底:“王万谨的父亲病重,临终前,他喊着儿子的名字,说要吃煨烂的莲藕。可王万谨一心扑在工作上,没能脱身回来。”(《王万谨的两个家》第155页)
你听,这种“折返”很华丽:“他(陈帮华)闭上眼睛,正欲跳时,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又从山顶慢慢走下来。”(《陈帮华:鹦鹉洲头弄潮儿》第210页)
你看,这种“长征”很动容:“(杨人标)从新堤徒步七十多里路到峰口洪三村渡口时,已是夜色茫茫,月亮从云层慢慢钻出来,洪排河如宽大的银河横亘在眼前,除了四周茅草摇曳与掠过耳际的风,惨白的夜色里空无一人。”(《杨人标:夜深人静忆恩师》第165页)
你听,这种成熟很养眼:“初秋的野猫湖里仍有近一尺深的水,风起时,碧波荡漾,树影幢幢。成熟的稻谷,低垂着头,倒映水中,谷水相接,分不清哪是谷,哪是水;水深处,谷穗又全部没入水中。想收割上来,如水中捞月,似盲人摸象,颇有些难度。”(《夜猫洲》第67页)
一页页散发着墨香的纸张,一幅幅冲击着眼帘的画面。每一页如杜鹃啼血,每一幅都感人肺腑。这些画面,足以凝聚成观阵中学勤于耕耘、甘于奉献、乐于吃苦、敢于创新的精神。“远去的观阵中学”,远去的是一道灿烂的风景,埋藏的是一坛陈酿的老酒,芬芳的是一脉时间的长河,发掘的是一种强健的精神!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情动于衷才能诉之于外,而能够舒张这种感情的,唯有语言的张力。这种创作风格,集中代表了陈远发先生的一贯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以血泪和赤诚为名义建树的“刚毅果敢、顽强奋斗、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丰碑,仍将巍然矗立在荆楚大地!
陈远发的用功,总是力透纸背:提炼经验注重以点带面,分析事理讲究抽象归纳;讲述故事细腻而凝练,描写场面具象而形象,有氛围的渲染,有虚写的衬托,写实性和象征性搭配,见人见事见景见情;刻画人物注重典型化的细节刻画,活化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有形有色有感有悟;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激动自己也感染读者。
不止于画面美,还有文字美、结构美。由于国学底子好,诗词楹联信手拈来,警句箴言随口吟成,那种节奏美、音韵美、哲思美,读之品之,饮之如甘泉润喉,嚼之似甘饴入口,给人以艺术的审美享受。至于篇章结构,大多采用闭环模式,前后照应,中间衔接自然,十分熨帖,叙述事情不是千篇一律,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皆有运用。
在此,我以一位文字搬运工的目力和笔头,凑句浅吟,聊表对陈远发先生这部集子的倾慕之情:
纵笔舒张椽笔开,师生旧事动情怀。勤于稼穑收成好,苦在晨昏气象回。
两个课堂皆出色,三千桃李是梁才。胸中若有江山美,时代风云入眼来。
此刻,有一种祝福澎湃在胸中:风雨同舟前进,披荆斩棘同行! 这里,有一个豪迈回荡在眼前:点燃观阵希望,烛照水乡未来!
行文结束之际,我愿以嘶哑的喉咙,发出真诚的呼唤:亲爱的文友们,让我们像陈远发先生一样,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担当“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为社会立标,为人民发声,用心记录新时代,用情书写新时代,用力讴歌新时代,创造时代业绩,在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人民性上狠下功夫,让艺术生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