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逾瑜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双抢”已逐渐摆脱繁重农事的符号意义。
20年来,“双抢”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它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而是一键启动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它不再是单家独户的起早贪黑,而是一种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以前青壮劳力不堪重负,如今七旬老人轻松搞定;以前手脚并用成天泡在田里,现在穿起皮鞋当起甩手掌柜。
20年来,“双抢”的社会功能变化很大。它不再是农民吃饱的生计,而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再是恶化干群关系的因果链,而是团结农民的连接点;不再是税赋负担下的辛苦选项,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自觉行为。它承载传统农业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推动现代农业的平台功能不断强化。它给了合作社更多的市场业务,给了农民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满足了更多农民还想留在土地上的意愿。
从形式变化到功能转变,是“双抢”时代背景的变迁。旧“双抢”时代,农业支撑工业,农民奉献国家,牺牲巨大。如今国力日强,财政补贴农民,工业反哺农业,不仅是金钱上的回馈,更多是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业是“重中之重”,必须优先发展,必须强农富农。近年来,我国加大“三农”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机装备改造升级,不断为农业现代化提速。
旧式“双抢”已是久远记忆,鲜有人提及。它是传统农业的不可或缺,农业进程的阶段产物,留下过浓墨重彩,但这种记忆终将淡去、消失,被充满现代意蕴的“新双抢”所取代。
“双抢”之变,折射农业变迁,也折射社会进步、民富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