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28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诗书呈雅韵 笔墨铸真情

——读王福学的《孱陵漫笔》有感

  □ 余 公

  我认识王福学比较晚,但接受他的赠书却很多,仅个人著书就有5本,还有不少关于公安三袁的专著。他著的《孱陵漫笔》是我最爱看的一本。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历史文化悠久,星空浩瀚,三袁文化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恒星。作者在书里浓墨重彩地写了《三袁外公龚大器传略》。此篇起笔久远,从盛唐时期的孱陵说起,一直到明代1514年以后,厚重的地域文化,即视感颇强。又从《龚氏族谱》龚氏一脉的源头谈起,让人知晓公安三袁的外祖父,家族也非同寻常。作者文笔细腻,用大量史实,旁征博引,直观地再现了明代社会,让人强烈地感觉到中国文脉之根在于魂脉,在于人格力量与精神力量。为丰富三袁文化,为后人更好地走近三袁、理解三袁,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支撑。王福学个人编著的《三袁游记咀华》,合编的《三袁诗三百首赏析》,策划编著的《三袁故事》,为弘扬公安派思想,推广孱陵文化,做了大量的普及与宣传工作。《三袁外公龚大器传略》,洋洋洒洒1万余字,作者以学者之心细究史料,以大量历史记载,将零碎的事件串起来,形成逻辑上的闭环。他熟读清·同治版《公安县志》,饱读三袁所著文章,参考袁中道《龚春所传》《静亭龚公墓志铭》以及中华民国元年壬子五次续修龚大器创修《龚氏族谱》等书籍,倾心竭力完成。要知道,完成这样一篇传记类文史稿,所耗时间精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股韧性与毅力,绝非单凭热爱就足够,应该有大情怀与大胸襟。作者有言“诗书呈雅韵,笔墨铸真情”,可见用情之深!

  王福学正是本着敬畏与虔诚的心,立志去做文化的拾荒者,以重现古代文人足迹翩翩、裙带飘飘,重现他们的思想华章。《孱陵漫笔》中,时时处处能够看到作者爱家乡。爱到提起家乡,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哪怕一山一水,都能说出来龙去脉,子丑寅卯……有了拾遗与传承这个目标后,王福学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历史的尘埃与现实的喧嚣之间,怀揣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让那些秀丽的文化遗产,在时间的洪流中黯然失色,不让后人在回望时,只能看到一片模糊与苍凉。《谁毁了邹“国老”古墓》《油江河的荣耀与期盼》《拣拾散落的公安文化和历史碎片》等文,王福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植于荆楚大地的三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400多年,依然绽放着与时俱进的光华……王福学始终在不断地磨砺自己,修炼自己,他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几近完美的文化人,是为了适应做文化拾荒者这个特定角色所需的全部内涵。王福学默默耕耘,近260万字的文化记录,不仅留存、复原了大量历史痕迹,他还尝试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赋予过去以新的生命,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杜甫羁旅公安的日子》《李白杜甫情商质疑》以及《吕洞宾公安著仙迹》等文就是佐证。王福学的《美丽小康中国之公安赋》,写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他把三袁故里的诗意灵气、人文水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情不自禁,叹为经典。

  走下庙堂,去聆听,去记录乡野,这也是中华文脉传承的方式,是文化拾荒者肩上的重任。王福学给自己,同时也给广大热爱三袁文化的学友开出了研学方向:公安派文学精神的哲学思考、公安派文学主张的时代意义与创新……每一个方向,都有宏大与细微,都值得探索与深思。“家傍青山曲,门当绿水斜。长峦通畎浍,古木间桑麻。吾欲学为稼,将无遂及瓜。还因归里日,预已惜离家。”这是袁宗道的五律《归兴》,它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与依恋,王福学则是把这种乡恋与乡愁,化作浓浓深情,寄于墨间纸上了。我想《孱陵漫笔》,也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