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0月09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黄山顶上怀谢公

  □ 汪业盛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小时候听老人讲起这个专门哄小孩子入睡的经典故事时,脑海里总是会想起黄山与黄山大顶上的谢公庙。

  我的家乡在黄山,当然,这个“黄山”,并不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此黄山很小,主峰海拔仅286米,远不及彼黄山之雄伟瑰奇。但这小小的黄山,也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动人的传说。

  《隋志》载:“公安有黄山,安乡有皇山。”黄山是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安乡县共有的一座小山。此山主峰上有座忠济庙,俗称“谢公庙”。据方志记载与民间传言:此庙初建于西晋,当时叫“普济寺”,南北朝时改称“忠济庙”,宋朝时徽宗赐封爱民如子的荆州刺史谢麟为“忠济真人”后,“忠济庙”进行了扩建,此后当地百姓便习惯性地称之为“谢公庙”。

  但查阅大量史书后却发现,这个“谢公”其实最初并不是指谢麟,而是指另一位姓谢的古人谢晦。

  我们先看一下有关史书的记载。

  北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载:“(公安县)黄山,字或作皇,昔人呼为睢山,今乡人或为王山,云宋大将军谢晦被诛死,于此山立庙,因呼此为王山,祠坛基址犹在。”

  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卷三十记亦载:“黄山,在安乡县北六十里,有谢晦庙,南麓有唐处士洪古墓,柳宗元作志。”

  明朝李贤所撰《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记载:“黄山,在安乡县北六十里,土石皆黄,一名金峰山,上有刘宋谢晦庙,故又名谢山。”“谢晦庙,在黄山,刘宋谢晦刺荆州,尝过黄山,顾瞻久之,后卒,柩过不肯去,因葬焉,民为立祠,宋封显应公,本朝定名荆州刺史谢晦庙,祭以八月二十九日。”

  明朝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四之《游龙盖山记》中写到:“(李卫公祠)与今黄山祠谢晦,梁山祠梁松大异。而庙宇颓然,可叹也。”

  由此可见,至少在晚明之前,黄山主峰上的“谢公庙”所祭祀的一直都是谢晦。

  那么,这个谢晦究竟何许人也?

  谢晦是南朝刘宋的开国功臣,宋武帝刘裕病重之时,让他和徐羡之、傅亮、檀道济为顾命之臣,后来宋少帝刘义符继位,谢晦等四人认为刘义符德行能力有亏,于是行伊霍之事,废少帝,改迎刘义隆为帝。而臣子废立君王,这在封建社会是大忌,所以四人也害怕被清算,于是商量后进行了分工:徐羡之、傅亮二人在朝中掌权,谢晦镇守荆州,檀道济镇守广陵,内外照应,进退有据。

  照说这四人对刘义隆有拥立之功,是应该封赏的,但在王华等人的进言下,刘义隆很快擒杀了徐羡之、傅亮及谢晦留在京中的家人,并命檀道济带兵讨伐谢晦,谢晦被杀。

  而檀道济最终也没能逃过一劫,宋文帝刘义隆身体不好,他对檀道济始终不放心,想到自己走后那没用的儿子肯定镇不住檀,于是一到病重时就调檀入朝,病一好又调檀去边关镇守,后来还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刘宋王朝的战神给杀了,只留下了一个成语——“自毁长城”。

  按照《明一统志》的说法,谢晦生前镇守荆州时很喜欢黄山,“顾瞻久之”(流连忘返),死后就葬在主峰之上,大明朝廷甚至亲自赐名“荆州刺史谢晦庙”,并规定农历八月二十九日为其祭日。

  那么,祭祀刘宋谢晦的“谢公庙”又是何时改祀北宋谢麟的呢?谢麟与黄山又有什么渊源呢?

  《宋史》列传第八十九记载:“谢麟,字应之,建州瓯宁人。登第,调会昌令。……再调石首令,县苦江水为患,堤不可御,麟叠石障之,自是人得安堵,号‘谢公堤’。通判辰州,章惇使湖湘,拓沅州,荐麟为守,由太常博士改西上阁门副使。贼犯辰溪,麟且捕且招,一方以宁。诏使经制宜州獠,降其种落四千八百人,纳思广洞民千四百室,得铠甲二万,褒赐甚渥。加果州刺史,知荆南、泾邠二州。元祐初,复以朝以朝议大夫、直秘阁知潭州,加直龙图阁,历徙江宁、凤翔府、渭桂二州……卒于官。”

  从正史中看,谢麟做过石首县令,为治理水患,他主持修筑了水利工程“谢公堤”。谢麟后来还做过荆南知府,但在任仅仅只有二十天,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八载:“(元丰六年)麟以七月十七日除荆南,代孙颀;八月七日,颀仍旧知荆南;八日,麟改泾州。”最后,谢麟死于桂州任上。

  而在地方志中,明显将正史与当地民间传说进行了融合。

  康熙二十三年《湖广通志》卷九记载:“(公安县)黄山,县东南七十里。中峰高矗平地三里许,每旱云出山顶则雨,界石首、安乡之交,三县皆望…一名金峰山,上有祠,祀宋县令谢麟。”

  《湖广通志》将明朝以前史料中记载的黄山顶上的“谢晦祠”写为“祀宋县令谢麟”,这是我见到的最早的相关记载。

  乾隆六十年《石首县志》载:“谢麟,令本县,每岁江溢堤溃,麟捐米万石,教民去岸一里许筑堤千余丈禦之,号‘谢公堤’。后刺史荆州。卒葬石首黄山,民慕其德,立祠祀焉。”

  《石首县志》中,更是将《明一统志》中的“谢晦卒葬于黄山”这一情节,移植到了谢麟身上。这已经与正史不符,正史中明确记载,谢麟卒于桂州任上,而非荆南任上。

  所以,从这两部方志的记载可推测,“谢公庙”的易主应该就发生在明末清初之际,而“谢公庙”易主的主要原因,除了可能有清朝统治者的主观因素(类似于将武圣岳飞改为关羽)外,更重要的则是民心之所向。“谢公堤”惠及一方、泽被后世,让老百姓自发地把本来祭祀谢晦的“谢公庙”当作了祭祀谢麟之所,而地方志书也顺应民心民意,将错就错地进行了更改。

  现在,“谢公堤”这一民生工程与民心工程的原址已在岁月的浸蚀中杳不可寻,但在黄山脚下,一座比“谢公堤”更宏伟的水利工程正岿然屹立于虎渡河上,这就是荆江分洪工程之南闸。

  站在黄山大顶谢公庙前,眺望静卧在滚滚虎渡河上的南闸,心中忽有所感,写下五绝一首《黄山怀谢公》:

  恩广流为泽,德高培作嵩。山头香火在,千载仰公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