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0月09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重阳节,龙山落帽尽风流

  □ 张卫平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说到重阳节,大凡荆州人几乎都会吟诵诗仙李白的《九日龙山饮》。其实,就李白来说,至少曾经两次登上过龙山,并有好几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落帽”的典故。

  重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重日节,源于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和祭祖的活动。由于重阳节与霜降节气相临,古人常于霜降之前上山狩猎和采药材、挖野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九九登高的习俗。

  “重阳”之名,最早出于《楚辞·远游》中的“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荆州作为楚国核心区域和最鼎盛时期都城所在地,是“九九重阳”及其民俗事象的源头和发祥地,为重阳的“节日化”作出积极贡献。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就已有过重阳节的习俗。专家认为,楚文化为九九重阳节从零散的、多主题的、无固定日期的节令习俗活动,构建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使中国重阳文化显现出十分鲜明的荆楚文化特色。

  楚人丰富的九月节令活动,支撑起重阳成为节日的“三要素”。学界认为,节日的构成由“较为固定的节期、明确的主题和广泛的群众性”三要素组成。先秦时期,在重阳还没有正式成为节日时,在楚国就已经有了节日的雏型。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楚人哀悼火神祝融的仪式,逐渐演化成为重阳文化中“最基本的、原生型的习俗因子”。开始,重阳节的主题是“哀悼火神”,后来转为“逃避死亡”,而后转向登高求仙与升天。因为人们发现求仙与升天并不现实,便将重阳节主题定格为避灾与祈寿。楚人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都要组织一系列活动“哀悼”楚人的祖先——“火神”祝融。其间开展的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食蓬饵和登高求仙与避灾等活动,有着非常广泛的参与性,并被荆州民间世代因袭。

  “山头落帽风流绝,壁面称诗语笑香。”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九日不出魏衍见过》告诉我们,登山揽胜,是荆州民间九月重阳最为重要的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500多年前发生在江陵八岭山上的“龙山落帽”与“诗语笑香”。

  有一年重阳节,晋代荆州刺史桓温备美酒佳肴宴请幕僚与亲人,众人在山野之上饮酒行令,兴致勃勃。席间,参军孟嘉头上的帽子被风吹掉却浑然不知。桓温见了,便让名士孙盛作文嘲笑他,孟嘉即席对答,出口成章,在座众人无不惊叹其才思敏捷,因而留下了“龙山落帽”之趣事。荆州郊外八岭山上的“落帽台”因此得名,“龙山烟树”也成为当时著名的“荆州八景”之一和“网红打卡”地,“龙山落帽”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中最常引用的典故。南北朝梁时荆州别驾兼江陵令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中的“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是,由于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鲜有高山,这种包含登高之意的民间“饮宴”,多设在台榭之处。据《沙市市志》记载,清末时沙市文人诗家常在重阳时节到周边的古墓冢与江边的万寿塔和望江楼等处登临赏菊吟哦。上世纪三十年代,荆州的诗人们还曾在沙市中山公园涵明草庐举行过规模宏大的菊花诗会,一时传为传话。

  千百年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已成为重阳时节最具荆州特色的民间习俗。古人认为,重阳时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屈原《离骚》里的“榝又欲充夫佩帏”,说明了战国时期,楚人就有用茱萸作香囊和佩带茱萸香囊的习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中杜公瞻的注释中“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更是说明了九月九日荆楚历来就有佩带茱萸香囊的习俗。至唐代,荆州民间不仅在重阳节要插茱萸、佩茱萸囊,乡民里人还要将茱萸制作成茶饮用。对此,宋代诗人陆游在路经荆州、船泊沙市,登岸漫游时所写的《荆州歌》里,就有“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冥冥开橘花。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之句。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西京杂记》里说,重阳饮用菊花酒可以长寿。《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说明了楚人有秋季饮菊花酒、食菊花的习俗。如今,荆州民间还非常时兴秋季饮用菊花茶。楚人留下的这一习俗,如今还助推了江陵的菊花产业发展。一朵朵小小的金菊,已然成为带动江陵县乡村振兴的“黄金菊”和“致富菊”。

  史料记载,荆州民间历来还有重阳节食糕饼的习俗。农历九月,俗称菊月,正是遍地黄花盛开的季节,故称九黄。相传,东汉年间,达官贵人常于重阳节期间扶老携幼出游荆州龙山。由于饭菜不好带,为了方便登山时食用,荆州民间糕点师傅研制了九黄饼,取九九重阳,登高赏菊之意。晋朝时,还出现了荆州人称之为重阳糕的“饵”。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在古人看来有着“万事皆高”与“步步登高”之意。不过,从习俗上来说,荆州民间至今仍偏爱重阳时节吃九黄饼。作为荆州八珍之一的九黄饼,选料讲究,皮薄馅多,多以面团包入糖和果料馅。饼皮两面掺配芝麻屑,馅心含有桃仁、玫瑰花、冬瓜条、香元李等果料蜜饯,经烤制而成。食用起来酥松爽口,外酥里软,有浓郁的冰糖和芝麻清香味。也许,正是因为有着“龙山落帽”的明星效应,九黄饼如今才会名列荆州传统名小吃之榜首。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此时,寒露已过,重阳将至,遍地菊黄。当我徜徉在江陵县万亩菊田的金色海洋里,品味着诗词大家吟诵金秋的名篇巨制时,陶渊明的重阳诗一下子便映入脑海:

  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回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