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大中
周昭王三次南征事件结束,楚国经历熊胜、熊杨两位君主之后,熊渠于公元前886年即位为王,直到公元前877年去世,在位10年。熊渠勇力非凡、胆略过人,才识兼茂、勇于进取,是楚国历史上倍受尊敬的一代明君。在此,简介熊渠将整个江汉平原纳入楚国囊中的事迹,以飨读者。
熊渠勇谋双全,治国有方
《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当时是周夷王姬燮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态势,有的诸侯已经开始不再朝贡,或者相互攻伐。而在熊渠的治理下,楚国蒸蒸日上,深得江汉之间老百姓的拥护,“蛮夷皆率服”(引自魏昌《楚国史》语)。民心向背,可见一斑。
而且,熊渠有勇。《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弈名善射,不如雄渠。”司马迁认为,羿号称射箭技艺高超,但也不如熊渠。《韩诗外传·卷六》和《搜神记·卷十一》亦记载相关轶闻:有一次,熊渠夜间巡行,看见横卧着的石头,以为是趴在地上的老虎,便拉弓射它,箭头嵌入石头之中,箭杆羽毛都掉了。熊渠下马细看,才知道那是一块顽石。
熊渠友好睦邻,近交有节
当时在楚国周围,谷国、邓国、卢国、鄢国、罗国、权国等小国呈“C”字形环绕。熊渠对这些小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等于给自己修建了一道“防护墙”“护城河”。其中谷国,是一个嬴姓诸侯国,故地在当今湖北谷城。邓国,产生于黄帝时代,历夏、商、周三代,由山东转入汉水流域,最后立国于今湖北襄阳西北二十里的邓城(一说今河南邓州)。卢国、鄢国、罗国、权国,也是楚国的近邻,皆比楚国弱小。其实,这些邻国后来都被楚国吞并了,当时熊渠稳住它们,只是一种谋略,担心攻打其中某一个国家,促成其他数国联合起来与楚国对抗,造成寡不敌众的被动局面。
熊渠开疆拓土,远攻有效
熊渠以雄心勃勃和勇猛顽强著称,开疆拓土是他的坚定信念。一旦稳住邻国,没有后顾之忧,熊渠就开始了远攻。《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从中可以看出,熊渠远征攻伐的对象主要有三个。
首先,熊渠向西征伐庸国。这个庸国,在荆山以西,地处楚国西陲,曾经随同周武王灭商,参加牧野之战,为“牧誓八国”之一,建都上庸,位于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庸国势力范围最大的时候,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熊渠伐庸,削弱庸国地位,播扬楚国声威,可见楚国已是今非昔比。
接下来,熊渠挥师沿汉江南下驱赶扬越,进入江汉平原,并一直向东追击,以致拥有整个江汉平原。扬越是古时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赶走扬越就等于楚国牢牢控制了江汉平原的主动权。
对此,熊渠并不满足。后来趁着周天子征伐鄂国之机,熊渠又进军至鄂地,亦即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将这些地方纳入楚国版图。占据鄂地后,丰富的铜矿为楚国所有。熊渠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奠定了楚国之后数百年蓬勃发展的基础。
熊渠楚公家钟,文物有铭
1998年,在陕西省扶风西周遗址出土了四枚传世楚公家钟,上面的铭文:“楚公家自作宝大林钟,孙孙子子其永宝。”专家考证,这是熊渠的遗物,也是迄今发现的楚国最早的青铜钟。可以说,楚公家钟的出土,也反映出熊渠的风格,展现了熊渠时期的辉煌。
在此引用魏昌先生《楚国史》评论作为结语:从熊绎至熊渠的一百多年间,楚国由弱变强,逐步摆脱周王室束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熊渠的战略,先在长江流域确立强国地位,然后北上争雄。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成为楚人精神支柱。楚人长期师夏师夷、以夏变夷,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楚文化,与此战略思想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