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0月1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5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从历史演进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

  □ 赵 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认识的拓展与升华。从历史演进角度看,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认真回顾总结这一探索历程及其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新征程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的萌芽

  中国近代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萌芽,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自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发源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接连而起,无论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还是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变革虽然失败了,但是揭示了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为中国社会未来的现代化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对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真正有了主心骨和领头雁,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之路揭开了崭新篇章。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使用“现代化”或“近代化”等概念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异常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现代化目标。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对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也为后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根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重点之一。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将科学文化纳入现代化的内涵。随后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并在1963年召开的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强大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随后,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完成了由单一化向全面化的重要转变,成为我们党探索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79年3月21日,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两天后,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全面且目标更高。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细化了时间跨度50年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阶段任务。随后,胡锦涛同志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现代化的推进更加注重全面协调与科学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逐步具有了开放性和渐进性的重要特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和思想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路径,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局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全过程各方面。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对现代化的认知达到了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创新提出并阐释了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根本价值、核心主题、战略目标、重大原则、鲜明特色、思想方法、对外关系等重要原创性理论概念,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松滋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