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书香荆外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瓶中繁花,文韵流芳

——简评曾可前《瓶花斋集序》

  □ 余大中

  明代石首知名学者曾可前,字退如,号长石,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探花,与公安袁氏三兄弟交游甚密、志同道合,既有邻县乡谊、又有共同主张,是公安派主将之一。曾可前的《瓶花斋集序》,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文学画卷,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才情的世界。这篇序文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对袁宏道的《瓶花斋集》进行了精彩的阐释和评价。

  文章主要是从《瓶花斋集》出发,深入探讨袁宏道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实践。首先,提到袁宏道的《瓶史》以谐谑为文章,令人赞赏,而《瓶花斋集》更是展现出袁宏道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接着,对袁宏道关于文学创作不应一味模仿秦汉、杜甫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袁宏道的文其实从秦汉而出,就如同前人能将酒肆体现的帐簿点化,苏轼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样,袁宏道妙得此解,其文无一字不像苏轼又无一字抄袭苏轼。在诗的创作上,袁宏道善学老杜,却又能独具匠心,自成机轴。不局限于李、杜、中晚唐及近世王、李诸家,而是融合了贺奇、仝僻、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多种风格,以有激力矫世俗对杜诗的片面理解,深于学杜而自成真杜。最后,对于有人质疑袁宏道以间道取胜恐胜不了大家,曾可前以杜甫初出也是以间道与六朝、初唐婉丽相较进行反驳,认为袁宏道于诗自是当行,不刻意为大家却能成为大家,如同背水可陈,不言正兵而正兵屈。

  这篇序文的要旨,在于宣扬公安派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创作应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真性情和独特风格。袁宏道反对一味模仿古人,主张文学应有自己的真面目。通过对袁宏道文学创作的分析,曾可前表达了对这种创新精神的赞赏和推崇。同时,也提醒世人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应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关于序文的写作方法和运笔方式,曾可前擅长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以及以议带叙,使这篇文章具备了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善用比喻。如将袁宏道的文学创作比作醍醐酥酪,形象地说明其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独特的风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魅力。其次,引用丰富。文中引用了司马迁、苏轼、司空图等古人的言论和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再者,以议带叙。曾可前以议论为主,叙述为辅,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此外,语言优美,富有文采,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诗意。

  《瓶花斋集序》在文学理念方面的重要价值在于,对袁宏道的文学主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高度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思路和审美标准。曾可前对袁宏道文学创作的评价,让我们认识到文学不应只是模仿和重复,而应勇于创新,展现个性。在文学史上,这篇序文也为研究袁宏道及其文学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毫无疑问,曾可前的《瓶花斋集序》是一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佳作。它让我们在瓶花斋的世界里,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创新的力量。正如瓶中繁花,虽在有限的空间里,却绽放出无限的美丽和生机。文韵流芳,百年喷香。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