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钰
余华曾走访于世界各地,在许多大小场合给各职业从事者分享过他的生活及对文学的认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集合了其中一部分的演讲,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文学译作极高的包容性。
余华说,文学译作无需精准传达原著精神,因为文学作品的经久不衰在于读者与作者间的差异性。书中提到,林纾所译的《茶花女》是依靠留法归来的王寿昌的讲述而完成,但林纾本人并不懂外文,然而这部译作并不影响原著在中国读者间的广泛好评。余华对此表示,读者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是对文学作品的补充和完善,正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差异性,才促成了文学作品的价值。由此可见,是否精准翻译原著并不会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价值,反而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影响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他还强调,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整体性的,评价译作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应以与原作存在差异来衡量。余华在演讲中提到,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于读者能通过整部作品来感受它所带来的力量。也就是说,读者喜爱的不只是书中的一字或一句,而是所有字句组合带来的张力。既然如此,翻译作品的力量也应当来自于整体翻译,加之以译者与作者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读者对于译作丢失了某些原作的特征和出现些许错误不必大惊小怪。由此看来,阅读翻译作品时不必锱铢必较,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一部作品才是给予它最基本的尊重。
余华还多次向我们传达,文学的开放性使翻译的差异性强化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好的译文应该与原作打成平局。他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和发表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完成。换句话是,读者是带着自身经历与感受来阅读作品,它给读者带来的力量是因人而异的。不管是哪一部分影响了读者,也许这部分并非来源于作者想表达的,但都属于作品的价值体现。因此,开放性在于它不局限于原作本身,而是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了感受作品的空间,译者亦是读者,他们的阅读体验也为原作增添了风采。
这让我明白了一名好的读者不该对译作吹毛求疵,而该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读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自己清空,带着开放的思维方式去阅读,真正感受一部作品的美,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