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稻、虾、鳖”模式促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

市科技特派员赋能种养产业向“新”提“质”

  本报讯(记者赵叶秋)记者昨日获悉,市科技部门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在创新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市农村经营主体经济收益显著提高。

  洪湖市被誉为“鱼米之乡”,拥有超过80万亩的淡水养殖面积,每年产出约50万吨淡水产品。其中鳖类养殖是洪湖水产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近亲繁殖导致的种质退化问题,极大限制了洪湖本地中华鳖的养殖效益,也阻碍了整个水产业发展。为突破这一瓶颈,荆州市科技特派员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顾泽茂教授团队合作,共同探索解决方案。在品种改良上,团队利用自建的中华鳖种苗提纯复壮繁育基地,通过远亲近交的养殖模式,成功培育出了以日本鳖为母本、广西黑花鳖为父本的圆边黑花鳖。中华鳖这一新品种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为洪湖的中华鳖养殖带来了新生机。在养殖技术方面,荆州市科技特派员充分利用食物链的循环利用机制,创新性地推出了“稻、虾、鳖”生态种养技术。通过“稻虾轮作”和“稻鳖共作”模式,每亩地的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植水稻提高了4000元以上,显著提升了种养殖经营主体的经济收益。在技术推广方面,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100余场技术推广活动,为潜江、监利、洪湖等县市区的5000多个经营主体和养殖户提供了技术支持。良好的示范效益显著提升了综合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科技局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政策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市科技局联合省、市、区三级科技特派员1000余名,共开展惠农下乡行活动190余次,开展科技服务2000多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