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盛军
我的家乡,是监利市柘木乡万兴村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美丽的村庄。这里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老河,它从上游蜿蜒而来,作为老金河的支流,自南向北静静流淌,最终汇入洪湖。
那是一条纯粹的自然河流,河岸的堤梗是最原始的土泥构造。往昔,河面上的行船景象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每当微风轻拂,顺风顺水之时,船帆扬起,那洁白的帆蓬像是一片巨大的云朵,鼓足了劲儿带着船只轻快前行。但遇上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整个画面就变得沉重而艰辛。纤夫们弯着腰,背着纤绳,在泥泞不堪的河梗上艰难地挪步。那河梗上的泥,又黏又滑,每走一步,脚都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拖拽着,鞋子上很快就沾满了厚厚的泥巴,使得脚步愈发沉重。
当时,在河堤边住着一位万姓老太太。她身材瘦小且有些佝偻,岁月在她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她那满头的银丝稀疏地散落在头上,就像冬日里荒芜的野草。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每一道皱纹里似乎都藏着岁月的故事,那是无数个日出日落、风吹雨打后的见证。她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温和与善良,犹如一泓深不见底的清泉,平静中蕴含着无尽的慈悲。她的鼻梁有些塌陷,嘴唇因岁月的磨砺变得有些干瘪,微微泛着灰白色。她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衣裳,衣服上打着几块补丁,却十分整洁。那双手,布满了老茧和青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一般,这是她多年辛勤劳作的印记。
她一生无儿无女,却靠着河边肥沃的良田,过着勤劳而富足的生活。她的住所是一座略显古朴的小屋,屋顶的青瓦在岁月的洗礼下有些许斑驳,墙壁是用泥土和石块混合砌成的,周围种满了各种农作物。老太太孤身一人,心地善良,心怀大爱。
她常常坐在自家门口,望着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每当看到那些在风霜雨雪中挣扎前行的纤夫们,她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同情。那纤夫们冻得通红的脸庞、湿透的衣衫以及在泥地里艰难跋涉的身影,深深地刺痛着老太太的心。于是,她毅然决定拿出自己多年来辛苦积攒的所有积蓄——修建硬面路基。
在陈家墩和付嘎墩交界的那段河堤边,老太太请来了附近的工匠。工匠们带着工具,一筐筐的石料和一袋袋的沙子被运到了河堤边。老太太每天都会来到施工现场,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她的脸上满是欣慰。路基一点一点地修筑起来,从最初的夯实土地,到铺上坚实的石块,再到最后平整路面,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老太太的心血。终于,一条硬面路基修成了,过往的船只纤夫们再也不用在泥泞中艰难前行。
随着时光流转,星移斗转,日行月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政府开始修桥铺路。曾经的土路如今全部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但这里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位乐善好施的老人,“万嘎潭子”这个名字一直流传着,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善良与奉献精神的象征,永远镌刻在家乡的土地上,铭记在每一个乡亲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