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繁华
爵一墩前,有一口大水塘。人们俗称“老墩塘”。相传那是一只“老虎眼”。
爵一墩地形好似一只横卧在地,昂着头,睁大眼睛正视前方的老虎。它还有一只眼睛,那是“新墩塘”。
老墩塘宽阔,水面大,清水悠悠,四周树木环绕,鹅鸭在水中嬉戏,小伢们在水上游乐,人们用水、吃水的好水塘。大清早,人们早起总要在塘里挑上几担清水灌满水缸,以保一家人洗菜做饭之用。傍晚,人们收工回家,免不了也要挑几担水洗洗抹抹。大集体时代的老墩塘成了全墩人的向往。
曾记否,小时候我常在小木船上玩,老娘看到了,生怕我掉到塘里,拿着小树枝把我赶上塘坡;每遇夏天,小伙伴们光着身子在老墩塘玩水打泡湫(方言,游泳),老墩塘闹得沸沸扬扬;傍晚,我家的鸭子和鹅在老墩塘里优哉游哉,不肯回家,我常常站在跳码头用小瓦片赶它们上岸;那挖塘泥的小木船一摇一晃,挖泥人一扳一仰,竹篾漏斗拖着塘泥翻到船舱里……老墩塘令人们享受着无尽的欢乐与快感!
这口大水塘是老辈人升墩挖土形成的。老辈人讲究自然风水。老墩塘与南面的新墩塘一路相隔,一座小木桥贯通两塘,两塘之水自然流动。老墩塘的西面有一塘干,与弯曲的小水沟相通。可以流入墩前的小河。老墩塘的北端与绕村的小沟连接,一座小桥连接一条通往田间的小路。塘水经过北面的小水沟流入墩后东面的小河。老墩塘可谓南北相连,东北相通。曲径环绕,自然流畅。沿塘绿树掩映,风光旖旎。人们划着小木船自西绕北向东而行,竹篙撑过塘面,留下圈圈涟漪,穿过杨柳绿荫,感觉神清气爽。好一派自然风水,那是祖辈们的良苦用心和巧妙设计。相传,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湖南风水先生经过此地,在路边一屋旁歇息,放下他的雨伞和包袱,望着两口塘啧啧称道,绿水环绕墩台,风水自然轮回。好一块风水宝地!
人们回味此事,闲谈中透出几分伤感。老辈人那么讲究生态平衡,两塘夹一路,中间搭小桥。绿树四周合,活水自然流。在大集体年代,人们经常挖塘泥。每挖一次就等于“清洗”池塘,塘底清澈,塘水清悠。年年挖,年年洗。纯朴的社员们自发维护,不乱扔杂物垃圾。老墩塘保持着那么清亮的一面。
每到春上,池塘幽静,鱼儿活跃。孩子们抡起钓鱼竿甩出长长丝线上的钓钩,在“刷”鲳子。鲳子鱼挨挨挤挤,一甩钩就是一条“鲳婆”(方言),孩子们心里乐滋滋的。远处的树荫下,一片寂静。大一点的孩子就在那里钓鲫鱼。静静守候,眼看泡筒下沉了,一拉起来就是一条“坐板鲫鱼”。鱼儿放进水桶,笑意挂在孩子们的脸上。
清晨,老墩塘的跳码头人来人往,挑水的、洗菜淘米的、提水洗衣的,哒哒哒的棒槌声与姑娘们的风趣谈笑汇织成一支欢快的交响曲。到了傍晚,跳码头又是一阵热闹,挑水的、说新鲜事的、搞玩意儿的,说说笑笑,好不惬意。这跳码头承载着爵一墩人们的美好光景。
分田单干了,刚开始的一些年,人们重视农家肥,挖塘泥揽重的活儿没有停歇。要下早谷秧了,勤快耐劳的老农舍得下力,一船船塘泥打到秧田里,早谷秧苗长得像韭菜一样郁郁葱葱。多肥的塘泥,多好的秧苗! 池塘一片绿莹莹。
常挖塘泥,塘水清凌。绿荫树下,凉风徐徐。在田劳作的人们,来池塘边上用手或用荷叶捧水喝,起身手撑大树歇息,顿觉清凉爽身。大热天的中午,人们来到池塘边提上一桶水,洗脸擦背,全身清爽。黄昏时分,人们从地里回家,免不了在池塘里打个泡湫(方言,游泳),或坐在跳板上洗个澡,任凭晚风吹拂,疲劳顿消。那时,虽然用水、吃水都在这口池塘,但人们没有什么顾虑。只是后来人们不随便在跳码头挑水吃了,而是选择了塘外的杨柳树下。
随着青壮劳力外出打工,随着长时期分散的各自经营,随着农村木船的消失,虽然说是单干,但人们不再挖塘泥了,全部用上了商品肥。老墩塘与新墩塘相隔的土路经常被水淹,小木桥垮了,人们不再搭桥,而是用涵管代替,时常赌塞,流水不畅。随之而来的是墩台北端的小木桥也不复存在了,北面的小沟已被一条小路堵截。老墩塘成了一塘死水。池塘里的淤泥逐年上升,塘面搁浅,塘水发臭,不能用,更不能喝。原来的好风水荡然无存。有老人感叹,修路搭桥才能保一方风水,只顾眼前,不顾环境,这原生态不是遭受污染吗? 多年以后听说湖南的那一位老人又经过此地,他对老墩塘仔细观望,只见两塘中间堵塞,塘面浑浊。随后又打听到老墩塘北面堵截,活水成了死水。老者望塘兴叹,老虎之地,断了元气。
看看如今的老墩塘,淤泥露面,塘水浑黄,垃圾遍塘坡。再看看老墩上的居民,大多已搬到墩后东面的新建住宅地,那里已经崛起一排高大的楼房。老墩塘更加寂静、萧条。有老农说,何时再来一次“挖万塘”,还老墩塘一塘清水,让它换上生态靓丽的新装。但人们也着实感受到,而今乡村有了保洁员,柘木乡加强环境整治,乱扔垃圾的行为正在消失,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增强。如果经常挖泥清洗,老墩塘必将恢复原来的模样,自然也就能再次成为孩子们的天然游泳场,成为自然的风水宝地,洁净清凉的塘水依然绕村流淌。
相邻的新墩塘坡地上有人新建养殖场。有意向开发新墩塘。清污染、排杂物,种植莲藕,或者喂养鱼虾。塘水清悠,荷花满池,鸡鸭成群。让新墩塘换上生态的新装。
到那时,两塘相映,生态优美,老墩塘自然风光如画,一个美好的生态乡村振兴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