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1月2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这期“文学副刊”很精彩

  □ 吴述贵

  《荆州日报·监利新闻》“文学副刊”,它以时代感强、文学品味高而受到广大读者亲睐。近期,我细细品读了《监利新闻》七月二十六日之副刊载文,心潮难静,抚报遐思,欣然写下读后感。

  家乡是一个永恒的执念,乡情是抹不掉的情感,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源泉,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这期副刊所载四篇散文《樟树无处不风光》《就恋老家的那口酒》《不忘私塾读书声》《儿时的夏日记忆》都是一篇篇眷恋故乡的精美之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赤子情结,作品充满了暖暖温情和浓浓生活气息,感动广大读者。作品用“情”至真至纯至深,这个“情”不是以身相许的恋情,而其内涵是故乡情,乡土情,亲情和友情。它揭示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是进了城市,还是在乡村田野,或是海外异域;无论我们是当了老板,还是打工人,都很难忘记故乡,因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根”和“魂”之所在,是我们家国情怀中的一环。

  《樟树无处不风光》是监利市知名作家彭桂生歌颂故乡老家——江西“药都”樟树市的优秀散文。作者以诗般的语言,奔放的豪情,真挚细腻的笔调,酣畅淋漓地写出了樟树的无限风光: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樟树的风采和奉献、文脉的繁荣和传承、文人骚客的赞誉和遗迹以及樟树市的沧桑巨变和发展。他赞美樟树是“一支动听的歌、一首绝妙的诗、一幅优美的画”。作者文中深刻地说:“樟树美并非美在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奇妙之处,更重要的是美在这个城市的内核和精神层面。”“美美在个性、美美在情感、美美在内涵。”作者满载对家乡的爱,发自内心的说:“目之所及,心之所想谁不说咱家乡好? 我可爱的家乡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一座闪耀夺目的灯塔,一片宁静安谧的海湾,她就是充满神奇魅力,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药都’樟树。”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和韵味的家乡画卷,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把读者带进了樟树市,好似身临其境,使读者对樟树市由不知到知之,由少知到多知,由多知到如醉如痴了。

  《就恋老家的那口酒》更是勾起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情愫。一个“恋”字就体现了作者思家的情感,对故乡那口酒的迷恋和钟爱。什么地方都有酒,我唯独就爱老家的那口酒,味是故乡浓。作者是在外成功人士,一直以来忘不了家乡的酒,忘不了父辈曾生活的印记,忘不了和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他不惧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克服旅途艰辛,毅然回监利老家过年。这种执着、这种激情,令人感动和称赞。虽说旅途有“千里的颠簸,万般的苦楚”,但当闻到老家那浓郁的酒香,便“入酒即消融了”。他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是的,入喉的是酒,入心的则是溶在这酒里浓浓的亲情,如它的酒味一样,在血脉里肆意地流淌,弥浸。”“这老家的白酒啊,仿佛是用亲情、乡情、友情特别酿制的琼浆玉液,醇厚甘冽,回味无穷,点点滴滴都能让我沉醉在无边的幸福里。”这发自内心深处的乡愁,对故乡的挚爱,对亲情的赞咏,令人愉悦,激人共情。作者最后说:“来年还回,不为别的,只为老家的这口酒,只为融在这口酒里丝丝缕缕的乡情、亲情,只为在年夜的饭桌上,家人们共同举杯,相互祝福的那份暖暖的温情。”说出了在外游子的心声和祈盼。

  《不忘私塾读书声》是一篇写父子情深的好文章。作者虽说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办学的困难和求学的艰辛,但实际是用文学表达对老父亲的追忆。字里行间呈现作者对父亲的执念和尊敬。在那个特殊年代,老父亲虽说是个饱学之士,为了生计,只能静静地待在乡下做个私塾教书先生,并专心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上。父亲教书严谨,一丝不苟,为了惩戒不守规矩的学生,而责打自己的孩子(作者本人),作者在这里深情写道:“把别人身上犯的错误,放在我身上当坏孩子教育,您以为我不懂您的用意。”读到这里,心酸油然而生。父亲的良苦用心,感人至深,父爱如山。文后,作者眷眷不舍地说:“爸,在您临走前的几个月,还在北门口带两个学生,专攻古文观止。做私塾成了您一生的追求。”“我怀念您,怀念私塾读书声。”亲情、孝道、感恩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慈父已逝,但记忆永存,授业精神永在。

  当我读到《儿时的夏日记忆》时,深深感受到了一个在海外近三十年的游子对故乡的挚爱和眷恋。作者用情真纯,描写细致入微,文字质朴:“今年的夏天和我儿时的故乡如出一辙,正是因为这份热勾起我对儿时的记忆,也正是因为这份热,我觉得自己回到了故乡。”家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是一片最亮丽的风景。无论我在哪里,怀乡是心中的诗和远方。作者用笔细腻地描绘了故乡丰富多彩的夏日生活:“这里有嬉笑打闹的童趣,有辛苦劳作耕耘的大人,有无电而难过的酷暑炎热,更有情窦初开,暗恋隔壁女孩的浪漫情愫……”细微之处见真情,只有对故乡爱得深、爱得沉,才能写出这充满故乡“泥土味”的好文。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说得好,但作者感概说:“有记忆处便是吾家。”说得更好。作者难舍乡愁,难舍老家之真情跃然纸上。

  这期散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体现了一位位作者一份乡愁的记忆,一份乡情的眷恋,一份人在外拼搏而内心又思故乡的情感纠结,读来给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真情与真味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人们说的好:乡愁中的故乡是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