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杰 赵梦格
从种了一辈子田的“老把式”,到刚刚投身农业的“新农人”,从“人扛牛拉”到“机械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在松滋市八宝镇民主闸村,许宏发、许元平和许多祖孙三代农机人,用实际行动在广袤的田野上耕耘,见证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二牛抬杠”耕耘希望
夕阳把大地染成金色。31岁的许多,眼神专注而坚定,无人机宛如银色的精灵穿梭于油菜田间,精准地喷洒肥料。阳光下,他和无人机成为油菜田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不远处,父亲许元平静静地站在田埂上,目光中满是骄傲与感慨。今年51岁的许元平,已经和农机打了30多年的交道,是村民心目中了不起的农机能手。可如今在他看来,儿子的农机合作社才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
74岁的爷爷许宏发,每当提起那段“二牛抬杠”的日子,脸上总会露出几分苦涩的笑容。那时的他,总是跟在牛后,用一把老旧的锄头,一锄一锄地耕耘着希望。而今,站在现代化的农机前,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个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间地头驰骋的年轻小伙。
联合机收惠及乡亲
30多年前,许元平跟着父亲许宏发开拖拉机。那时,许元平经常在镇里给村民们碾谷、脱粒、运输等。1998年,市农机局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他购买了八宝镇第一台联合收割机。每到收割季节,村民们便早早的来到他家门口等待。
“当时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后,一小时可以收割三、四亩农田,村民普遍反映使用机器收割,效率大大提高。”许元平回忆说,那时每天早上5点便起床劳作,一直忙到深夜12点,有时候整夜不睡觉,帮助村民收割小麦、大麦。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许元平便萌生了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想法。
许元平说,购买农机一次性投入较大,农机补贴政策出台后,着实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产业升级助农增收
2021年,许元平的儿子许多也加入了农机队,并成立了八宝镇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松滋市许民农机专业合作社。
许多说,合作社将农机经营户整合到一起,发挥各自优势,不仅能实现抱团发展,还能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合作社成立后,生意越做越红火。许元平又陆续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智能化的农机具。
走进许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仿佛走进了一部农机发展史。在这里,每一台农机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从锈迹斑斑的
“东方红”大马力拖拉机,到闪耀着科技光芒的无人机、烘干机,它们一字排开,静静诉说着从“铁犁牛耕”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
许多深知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并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建立起一个集精准种植、智能管理、高效收获于一体的数字农场,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为此,他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学习,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为合作社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希望在政策的支持下,让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建立智慧农场,进行产业升级,带动更多农民增收。”松滋市许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多说。
祖孙三代农机手,每一代都是一个时代生动的写照。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