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雪玲
太阳西沉,彩霞下的长江江陵段显得格外柔美。船只掠过江面泛起阵阵涟漪,给大江带来些许灵动。为了记录下这一美景,童奎已经在这蹲守许久。
54岁的童奎是土生土长的江陵人,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人。他用一张张照片,让家乡的发展变得有迹可循。
2006年,因为爱好摄影,童奎开始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从地方特色美食到文化古迹,从家乡田园风光到特色土特产品,
他走街串巷,有时为了拍摄一组好的相片,会一连蹲守好几天。
新身份赋予新责任。最开始,童奎是为了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拆迁、新建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成为政协委员后,他宣传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想法日益强烈。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如何展示、宣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建设,使短视频内容更丰富、吸引更多的观众”也便成了童奎创作的核心。
这两年,童奎走访郝穴本地的学者,翻阅大量史料,反复琢磨每条视频的解说文案,让自己的视频从“量大”转为“质优”的过程中,找到了传播与弘扬江陵文化的首把钥匙。
童奎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拍摄的视频中,最高播放量达10万余次,累计播放量达百万余次。更多人通过他的视频了解江陵,继而奔赴江陵。
为了更好地履职,通过自己来宣传地方的文化内涵,让鱼池之地焕发河湖光彩,童奎将关注的重点转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来。近些年,他撰写并附议了关于文化馆建设、图书馆建设、仙鹤楼修缮等方面的提案10余条;积极与当地的学者、文艺工作者合作,共同策划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今年8月,在澳门笔会与荆州市作家协会举办的“芳草白云留我住”·寻找遗落在江汉平原民间的楚文化印记座谈会中,童奎作的江汉平原地域特色对民间文化影响的发言和即兴演唱的《彩船调》,得到了现场澳门和荆州两地作家的充分肯定。
在荆州市第七届摄影艺术展中,童奎的摄影作品《仙鹤楼的重生》、短视频作品《百年风雨松鹤堂》成功入展,并分别获评优秀作品,作品让江陵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碧水蓝天彩云追,江陵美景不思归。“江陵美,不应该只是景美,更应该是文化美、底蕴美。我会继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让更多人通过我的视频和照片看到江陵不一样的美,从而了解江陵的文化与故事。”童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