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2月05日
第A007版:书香荆外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读“三袁”谈随性 打开星空一片

  □ 余公

  在中国古代璀璨文库中,“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以其独特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哲学,犹如三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不仅是明代文学的重要代表,更是随性人生哲学的践行者。作为荆州人,公安“三袁”是我的先贤,而同为楚人的后裔,尚凤是我们骨子里的DNA,是我们共有的属性。尚凤,无疑是心性对自由的企盼与渴望,是寻求随心随性的一种逍遥自在。

  袁宗道作为三袁之首,其文风稳健而又不失随性。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深刻的哲理,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诗歌风格通常是有感而发,如《曹元和邀饮灵慧寺同诸公赋》,描绘出了寺庙的景象和游历的感受,展现了其洒脱的性格和随性的创作风格。他的代表作《春日闲居》,描写了作者的闲居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宦途沉浮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人间何物度朝昏,懒性新来更厌喧。除却跏趺惟饮酒,才闻呵殿便关门。虚窗月上摹松影,尘榻僧来印衲痕。独有盆梅嫌寂寞,故舒丹蕊照清樽。不才敢拟子云玄,索米金门又一年。风味渐随双髻减,天真犹仗一樽全。破冰滴砚展笺易,扫地安单夜坐禅。闲洗时瓶烹岕茗,故人新寄玉山泉。人海何妨一粒藏,身闲稍觉昼壶长。厌将礼法绳腰骨,且看经钞浇肺肠。画里身黏苍壁色,梦中魂染白莲香。春来最是城西好,拟共山僧坐绿杨”,消解了传统中国文人“文以载道”的沉重宏大叙事。全文中不着一个“闲”字,却句句描写出闲适的心情;诗作集《白苏斋集》亦是如此,它不仅展示了大师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他对白居易和苏轼的崇敬。他很多作品,有论理说禅,有闲情逸致,风格都一律自然清新,突显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中本应有的情趣。

  袁宏道是公安三袁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位,他的散文特色鲜明,清新明畅,反对承袭前人,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他的诗歌如《避雨崇国寺三日纪事》和《紫骝马》等,都体现了其随性和真实的创作风格。“紫骝马,行且嘶。愿为分背交颈之逸足,不愿为追风绝景之霜蹄。霜蹄灭没边城道,朔风一夜霜花老。纵使踏破天山云,谁似华阴一寸草。紫骝马,听我歌。壮心耗不尽,奈尔四蹄何!”袁公借骏马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困惑,其追求自由、不愿被名利束缚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古人的“出处行藏”,一直都是人生中最大冲突的大命题,虽然简单时说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真正隐居时,又会渴望朝堂。三度做官又三度辞官的袁宏道,在诗歌最后,发出了“谁似华阴一寸草”“壮心耗不尽,奈尔四蹄何”的呼唤,中国古代文人关心庙堂政治、关注公共生活、关心民间疾苦,但极少有人真正叩问自己内心的和谐与统一。

  有人这样定义袁宏道,说他是典型的非典型。“说他是陶潜吧,他是范进;说他是名士吧,他又是官僚;说他是闲官吧,他又是能吏;说他是儒家吧,他又是道家;说他是知识分子吧,他又当山野村夫;说他是乐天的李白吧,他又是苦吟的杜甫;说他是静爱僧的王维吧,他又是闲不住的徐霞客。没当官想当官,当了官想丢官;没当隐士想出世,当了隐士想入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官不垂绅,是农不秉耒。是儒不吾伊,是隐不蒿莱。是贵著荷芰,是贱宛冠佩。是静非杜门,是讲非教诲。是释长鬓须,是仙拥眉黛。”袁宏道把人分四类:“有玩世,有出世,有谐世,有适世”。自己是哪类?“独有适世一种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虽于世无所忤违,而贤人君子则斥之惟恐不远矣。弟最喜此一种人,以为自适之极,心窃慕之。”可见袁公随性到何等地步。本来,文字的出现,是用来描述与记录生活的,是思想的镌刻与延伸,而绝非是语言的枷锁。他的适世方法,字字珠玑,曾引起大方之家在哲学领域对此进行深刻探讨,以区分出庄子的适世与袁中郞适世的同与不同,不得不说《袁宏道对庄子破执以适世思想的思考》是篇深度好文。

  而袁中道则继承了两位兄长的优点,既有着稳健的文风,又不失随性的气质,他的作品往往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最记得他的《游荷叶山记》,“山之苍苍,水之晶晶,树之森森……”作者由玉泉山经沙市回公安,到老家荷叶山祭祖,他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笔下的荷叶山,“犹有不尽之景”,可见作者对家乡有无限眷恋之情。特别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作者与“忧旱”的“慷慨悲怨”的家乡民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发出了“真诗其果在民间”的感慨,真可谓山歌寥哉。

  “公安三袁”的随性言论,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文字之中,更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与思想。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独特和珍贵。正是他们随性,不拘泥于“为圣贤立言”的规则法例,只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之一隅,却给自己留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纵然那些为圣者立言者巧舌如簧,却难免被岁月湮没。独抒性灵,敢于表达自己,这种勇气和胆识,让中华文坛铭记住“三袁”,让他们的著作百世流芳,让后人深感敬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