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2月11日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中华”唐碑惊现荆州

    碑文:荆之东郊 中华之路

  □朱传荣

  近日,有幸在荆州民间藏家王启林家里见到一块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墓志铭石碑,它的发现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填补了史料实物空白。

  碑中铭文两次出现“中华”,且为至今发现的最早实物载体,谓之“中华碑”,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重视,多次赴荆对实物进行勘测考证,并给予其价值的充分肯定,要保护好、利用好,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碑中镌刻有“中华寺”、“中华之路”,可与国宝文物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比肩;与青铜器宝鸡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西周早期盛酒器上铭文“宅兹中国”,以词组形式最早出现的中国。宝鸡有“中国”,荆州有“中华”,“中华碑”与之异曲同工,珠联璧合,毫不逊色,即中国之原、中华之原,起到正史的实物补史作用,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学术研究价值地位之高。

  荆州文旅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这块唐碑,现场进行核察勘验,石碑48厘米见方,厚9.2厘米,重105公斤,阴刻文字26行,671字,所载墓主人生平事迹,墓志形制完整,字迹清晰,是反映本地唐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墓主人“大唐故左神策军押衙、知表奏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陇西(今为甘肃省东南部六盘山以西陇西县)李氏,皇族成员,战功显赫,有两弟一文一武……唐大中八年(854)冬十二月廿一病故,享年六十有四,大中九年秋八月十四日南迁“江陵县之东墅,中华寺之原。”“荆之东郊,中华之路。”

  荆之东郊“中华之路”,与新时代的“一带一路”高度契合,且展示了荆州江陵在大唐时期的区域性地位,盛唐的陪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茶粮、丝绸等,水陆便利四通八达,联通长安、洛阳通往西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交汇处,有着楚文化、三国文化厚重的悠久历史文化。

  荆州古江陵发现的这块“中华碑”,碑文为工整的唐楷,每字1.5×1.5厘米大小,从右至左,竖文书写排列。

  碑的正面四侧,白描线刻拟人化精美的十二生肖纹饰,每侧均为阴刻三个生肖。

  细读碑文记载,打破了学术界有关中华之原在他地的众说纷纭,其历史价值厚重,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关于“中华”的第一手材料,弥补了文献记载空白,还原了中国历史的正史本来面目。

  盛世出祥瑞,国运好兆头,它的出现,印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史,找到了“中华”源头和佐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根脉延续悠远流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