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川
好的诗歌,必是对生活本源的深入体验和思考,对自然生命历程的探寻追求与灵魂叩问。引导读者在留白处自行涂色,从而产生共情,而不是越俎代庖,强行带上文学道义的枷锁! 陕西青年诗人田永刚的诗集《都是好的》就属于前者。
《都是好的》不同于当代青年诗歌所追求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更注重基于个体人生追求的体验与独立思考。常常像是穿着极其考究的便装,自由而精心,不着浮华。这在功利诗歌充塞当下潮流的反衬下实属一股清流,诗歌本来就应该是质朴而真诚的表达,一如其起源《诗经》。
诗集收录了田永刚近年来168首新诗,以望山、长流水、知今日、夜与夜、沉影之心等五辑,深刻叙述了人与自然万象存在的理性交锋和感性光辉,构建了写作中的精神美学。如果说第一二集是与山水对话中修炼心性、肯定一种存在于自然理性中的感性抒发,那么第三、四集就是在不同夜色的文学现场自我反观、寻求超脱,而最后的沉影之心已经释然为一种理性的洒脱与浪漫。诗集大量瞄准日常工作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任何具象都是有生命的精灵体,聚合到一起就是有着丰富个性的独立思想单元,寓意万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是否在乎而存在。
诗歌整体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失意、悲悯以及理想寄情于大山、流水、黑夜和四季,敏感的从身边存在的具象中攫取一种真诚的态度与自由的心境。于是他登上黄昏的山顶,默默对着落日和山影说:“登高之人/没什么放不下的”,哪怕一份爱刚刚开始,哪怕无数心结意难平。人来到山中是倦鸟归巢,山藏进心中就是一座灯塔。
诗人在诗歌中自嘲为“淋湿的石头”,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努力让自己淋湿后深嵌土壤里而不被暴晒或者搬来踢去,再小的石头也有坚强的骨架和尊严。于是,做春风的主宰,“涌出生命奔腾的声音”,在冬天相见,“只有在最黑暗的地方/才能看见最亮的星”。于是,他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某个不经意的夜晚,“等待风/将它化雨/降落人间”“与影子席地而坐/与自己相逢”“握一杯茶/听最细微的声响”,给与生活最高礼遇,“一个人给自己开诗会”,给一堂课、一件事、一棵树、一条路、一个曾经驻足的地方虔诚写诗。他认为,这是一种修行!
因为执着于认真、敏感于身边具象,诗歌语言表达中放射出一种理性的浪漫,在对生活无奈屈服和个性追求的思考中构造一种通向释怀的意象,即便是一只卑微的蚂蚁也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芒,笑脸含泪也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就此而言,诗人更像是穿越而来的南朝士子。
作为士子,李白纵酒狂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勃长袖挥舞:“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该诗集的作者却是“见龙在田”的积极入世,敬畏现实、满腔赤诚,“一个人走在人群里”不甘平庸,却又甘于平凡。心有傲骨,却始终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或许会是这样一个画面,诗人极其认真地掬起一捧山风,深情对视良久,突然潇洒向云端画出一道虹! 闭眼,感受岁月安静掠过时的心脉微动。
诗歌的气质和诗人同出一体,诗人田永刚来自关中平原,这片沃土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根脉,他对文化特质有着天生的敏感,当一头扎进陕北黄土高原落户生根,工作赋予他更多机会在城市与乡村的工业现场之间汲取大量创作素材,在不同的现场观察感受和反思。站在山上的油井边看云卷云舒、坐在家乡的河边畅怀留恋,在城市的夜里给自己营造一份情调,疲惫而又倔强地看向光明,哪怕只是一盏路灯,也能让自己开心一阵子。作为外乡人,他对四季和流水有着特别的感受,那是漂泊的惆怅、家乡的年轮、童年的画壁。他渴望“一场夜雨带星光而来,数着时辰讲故事讲完”,他渴望“一条河流过故乡”,自己成为其中一滴,一路致敬曾经的关照!
星月为证,岁月做诗。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易,有喜有悲和风雨泥泞。诗集中提到一把伞,当我们需要一把比黑夜更黑的伞来支撑起风雨保护自己时,心中的恐惧无奈和孤寂可想而知。田永刚在诗集中始终阐述一种温暖的观点:把阳光照亮别人才能反射到自己,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那些不如意。《都是好的》就像一幅水墨画,虚实相生,意境沉郁顿挫,客观意象与主观心理体验巧妙融合,格调深沉又不乏乐观向上,而这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诗人以《都是好的》命名点题,恰似越过万重山,月涌大江流,以通达的心态酣畅淋漓撒下一把阳光,进一步升华理性浪漫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