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苌楚
读《不舍昼夜》,觉得王端午有时是《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有时是《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他后来从冯素素家里出走流浪时,像极了晚年身心俱疲又倔强坚定的托尔斯泰。但王端午不是他们,王端午是中国几十年来数以亿计打工人的缩影。他们从乡村出发,心怀希望,历经苦难,勤劳,坚韧,执着追求更好的生活。
王端午和弟弟一起长大,一次游戏失误导致弟弟因病去世。弟弟明明是死于贫穷,但王端午觉得是自己害死了他,罪不可恕。一个被吓坏的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
同样的事情在他不长的生命过程中不断重复。读小学时,王端午品学兼优,有一次不小心把同桌的语文课本收进了书包,老师威吓小偷自首,坦白从宽,王端午害怕坐实小偷的罪名,把语文书处理掉了。他明明不是偷,外界的高压和自己的无措,导致那本埋在淤泥中的书,成为他重大的心灵隐疾。
后来,他拿不到证件、找不到工作、成为流浪汉、几近饿死,偷了李文艳的包,获得一笔巨款,意外的是里面还有身份证和大学毕业证。王端午立即改头换面,以李文艳的身份找到工作,开始生活,并获得事业成功。他起初也许一门心思只想活下去、进关,去找恋人宋小雨,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作恶,毕竟打工时代,花钱买来一纸假文凭,靠它安身立命飞黄腾达者不少。
但李文艳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能比王端午更脆弱,在严苛的环境中更缺乏生存能力,更无法证明自己。王端午作为李文艳事业有成后,访到李文艳的老家,得知李文艳几年前在广州被一群人暴打后自杀而亡,死状惨不忍睹。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对! 他偷了李文艳的人生,如果没有那次偷窃,被逼得走投无路自杀而死的就是王端午自己。巨大的荒诞感、罪孽感出现了,心灵在巨大的震撼面前崩塌,良知在崩塌中疼痛难忍。
宋小雨是他生命里的光。那时,他心灵自由,可以重然诺而坦然拒绝好的工作机会,工友诱导他同流合污偷老板的油漆谋取利益,他一口回绝。他诚实、纯良如赤子。他和宋小雨工作苦,工资少,但有希望有奔头,愉快地“为命运加班”。他们自由恋爱,相濡以沫,一切都那么朴素美好,幸福似乎触手可及,水到渠成。
然而,无常的命运露出狰狞的面容,一纸得不到的边境证,一个关内与关外,将他们永远隔开。王端午万箭穿心。
初遇的冯素素特立独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梦想义无反顾,不食人间烟火,她更像王端午童年时的精神偶像四姐王幺姑。
但外表单纯的冯素素比王端午精明得多,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结婚是她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明显带有交换性质。或者说,在文艺青年冯素素的眼中,温文尔雅富有头脑的文化商人王端午可以是她完美的生活伴侣,她主动出击。
冯素素没有想到的是,完美爱人王端午竟然有如此不堪的过往,曾经是流浪汉、偷窃犯、冒名顶替者。她开始审问、惩罚他,也惩罚自己,她爱的是西西弗斯书店年轻有为的老板,而不是善恶莫辨的王端午。
这时,得知真相的冯素素如果同情、安抚王端午,勇敢地同他一起承受精神苦难,王端午的人生会是另一个走向。可惜,救赎一个人需要广阔的胸怀和无边的爱,冯素素自身难保,怎么有余力来爱他? 激情消失后,回归到琐屑的日常生活,面对现实,冯素素选择了功利,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作家不能有一个偷窃犯丈夫,孩子不能有盗窃犯爹,她禁止王端午旧事重提。王端午在这个家里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他怪诞的举动令家人蒙羞,他选择离婚,净身出户。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说。
在深刻地明白人的处境之后,王端午才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人。一旦觉悟,他便无所畏惧:我思考,我选择,我自由。我苦难,我承受。不苟且,不将就。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端午无能,颓废了,躺平了。为了帮助冯素素和西西弗斯书店度过难关,他重新出山,和穷游视频博主小黑合作,塑造出”流浪大师”个人IP,一下爆红网络。很快,事情向不可预料的方向急转,“流浪大师”遭到流量的反噬,除了得到钱,他不仅没有帮到西西弗斯书店,还给冯素素带来了麻烦。冯素素已经不需要他了。
原来他成为百万粉丝博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宋小雨。他和宋小雨短暂的恋爱才是属于他心里最真的东西。在得知宋小雨因误入传销组织,最终被逼致死之后;而小黑重新去做他的旅游博主,杳无音信之后,王端午陷入了更深的自责中:他认为都是他害的。
王端午因心力交瘁而死,也是从容的死。他的死是告别,是自我纯净,更是一个象征。
《不舍昼夜》可以有无数种解读。它是心理小说,写一个人如何试图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它是爱情小说,王端午终其一生在粗糙的环境里寻找爱,以及那个莫名其妙失去的爱情和爱人。你也可以把它看成哲理小说,写人作为人的各种困境。渺小的生命融入伟大的时代,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碾压、抛弃,又被时代锻造、拥抱和成全,人何以自处? 可以算打工文学集大成者,用小说的形式平民的视角记录几十年的风云变幻,记录光辉灿烂的成功后面看不见的细微部分。
无论如何,愿你追求幸福,保持善良,坚持自我,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