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大中
常有朋友询问,作为公安派文学主张核心命题的“性灵说”,其基本表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究竟源自何处。在此可以确切地告诉大家,这八个字是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正式提出的。
《叙小修诗》是袁宏道为其弟袁中道诗作撰写的序文。万历年间,文坛被前七子与后七子倡导的复古风气所笼罩,他们秉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念,一味模仿古人,使得文学创作陷入缺乏创新与活力的困境。在此背景下,袁宏道及其兄弟袁宗道、袁中道深受进步思想家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反对复古派的模拟抄袭与因循守旧,强调文学创作应抒发真情实感,彰显个性特色,追求自然真实之美。
在《叙小修诗》里,袁宏道通过对袁中道诗歌的评价,正式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此即被后世概括的“性灵说”。关于袁宏道《叙小修诗》的评论众多,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在此,重点围绕“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八个字,简要归纳《叙小修诗》一文的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思想内容别具一格。袁宏道运用夹叙夹议、以叙引议的精妙笔法,叙述小修的成长历程与创作经历。如“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生动展现出小修年少时的聪慧与文学天赋。随后描述其兴趣爱好的转变,“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以及成年后的游历足迹,“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使小修的形象与经历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基于这些叙述,袁宏道展开议论,对小修诗文予以充分肯定:“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由此,鲜明地表述了公安派的核心理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其二,批判精神犀利深刻。在袁宏道眼中,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相悖的,是当时文坛“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的复古风气。在清晰阐述“性灵说”文学主张的基础上,袁宏道借助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深刻批判复古派“剿袭模拟、影响步趋”的弊端。
他尖锐地指出,复古派主张写文章务必以秦汉为标准,写诗必定以盛唐为标杆,一旦见到他人有一言不合,便共同指责为“野狐外道”。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文章虽以秦汉为标准,但秦汉何曾字字效仿《六经》? 诗歌虽以盛唐为楷模,但盛唐又何曾字字模仿汉魏? 倘若秦汉一味模仿《六经》,怎会有独具特色的秦汉文章? 倘若盛唐只是照搬汉魏,又怎会有灿烂辉煌的盛唐诗歌? 此论述彰显出袁宏道敏锐的洞察力与敢于挑战传统的果敢勇气。
其三,性灵抒发多元丰富。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提出:“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他认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关键在于展现独特的个性、气质与思想,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他人或社会的既定模式,应摆脱文学传统的固有框架,探寻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创作路径。
袁宏道主张,每个人皆拥有独特的情感世界,而这恰是创作的源泉。就像小修“多感慨”“多愁”,他将贫病无聊之苦、哀生失路之感融入诗中,“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这些源自内心深处、自然流淌的情感真挚而强烈,构成其诗歌的生命活力。
袁宏道旁征博引,提及诸多古代文化名人、经典著作以及历史典故,如司马相如、左思、老子、庄周、屈原的《离骚》等。他对民间文学也颇为赞赏,认为当时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因出自质朴无华之人之手,饱含真情实感,不刻意模仿汉魏,不盲目追随盛唐,随性而发,能够触动人心、传达情欲。如此一来,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为其观点的阐述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