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文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着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
改革开放后长大的人,一般只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但却不知道改革开放前端午节曾经演变成三个端午节。
在我们江汉平原,一年气候四季分明。每年的端午节正逢栽秧割麦两头忙的时刻,农民们起早贪黑忙收忙种。五月初五小端午,一般人家都没时间过节,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为末端午。这是应农时定的,一般人都过大端午,农忙还赶不上的就过末端午。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好像是姑姑节似的。每年的端午节快到的前些日子,长辈们就吩咐家里人去接姑爷姑妈来家做客。老姑妈还好说,安排谁去都行。新出阁的姑姑就一定是能代表全家人的男性去接。娘家来的人初次登门,接新姑爷和姑姑回娘家做客是很体面的事,婆家人是很看重这一点的。过去,交通不便,接客全靠自己,带着包裹雨伞,不管是沟壑险阻,酷暑暴雨,还是隔水求渡,都是清晨出门,尽量午饭前后到达。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还要去接下一位。那时,没有电话,没手机,没有公路,也没有客车。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所以平原一带的人都是沿河而居。平时两地联系多半是步行往来,姑爷姑姑来娘家也是如此。因此当年男女婚配一般都相距不远,如果远嫁,回娘家一趟都是好多年来一次。
五月十五新姑爷和姑姑回娘家是很喜庆的事,一般人家都要接舅舅姨父老姑爷,和自家长辈兄弟作陪,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相互认识,便于今后来往。桌上备了刚包裹好煮熟的粽子和咸鸭蛋,还有一大碗糯米酒加鸡蛋。棕叶的香味和浓浓的酒气,还有那带着泥香的热情话语,使满堂喜气洋洋。大家尽情地享受这难得挤出时间度过的美好时光。天气逐渐热了起来,酒足饭饱之后,娘家人将准备好的凉床,凉席,毛扇,蒲扇和纱螺纹帐一并捆扎好,都送到新姑爷手里。如果相隔不远,新姑爷和姑姑会用扁担抬着回去。也有用板车拉回去,如果路途较远,抬着不方便,娘家人会用小船送新姑爷和姑姑回家,这样的搬运方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还是如此。后来,公路普及了,开始有三轮车和私驾货车了,这样的运输方法才逐渐消失。同时,家庭生活富裕了,新姑爷和姑姑也可就近购买,不必远距离搬运了。当然,电扇、空调和新式地板的兴起,凉床和扇子也正逐步从家庭生活用品中慢慢隐去。但在当年,大热天,坐在凉床上,手揺蒲扇,轻风拂面,也不失一种悠闲温馨的享受啊!
端午节除了上述的地方风俗之外,另外一个主要的风俗就是赛龙舟,按照传统赛龙舟应该是在五月初五举行,但因上述原因被改在五月十五,本地河流又多又宽,赛龙舟是本地祖辈们传下来的,由于参加的龙舟多,擂鼓吆喝得特别精彩,划舟的动作整齐有力,梢把手掌舵技术娴熟,大家配合时龙舟箭一般地向前飞去,河的两岸挤满的人“加油”声不断,欢呼雀跃,端午节的气氛达到高潮,那场景让人终生难忘!
后来有很多年端午节似乎没有过去那么热闹。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变好了,生活也便利了,龙舟赛又回来了。那时的大端午、末端午也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逢端午,接姑姑的习俗却还在延续。我想,每个节日所形成的乡俗民风,总是伴随着历史的文化传承和浓浓的乡土之情,植根愈深,流传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