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03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荆州泥塑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奎:

匠心传承技艺 泥塑百态人生

  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质朴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雕塑艺术,更是对生活的写照、情感的寄托。近日,《好人开讲》栏目刊播了荆州泥塑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奎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各个地方都有泥塑文化。荆州泥塑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奎介绍:“荆州泥塑技艺,从出土文物和博物馆的展品来看,至少有7000年历史。”

  荆州本土黄泥湿润柔软,可塑性强,泥塑作品多表现楚国故事、重要历史人物,具有浓厚的楚文化风味,唐奎说:“这就叫文化DNA”。

  传统泥塑直接用泥定型上色,讲究三分塑、七分绘。泥塑技艺发展至今,已开始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力求让作品形象更准确、保存时间更长久。

  唐奎说,完成一件作品的第一步是设计,画出素描稿;第二步是泥稿,这一步最关键;第三步是翻石膏模;第四步就是铸玻璃钢或铸铜。内核肯定没变,但现在技术进步了。

  今年55岁的唐奎,已与泥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10岁的他在捏着泥土玩耍时,被母亲发现了雕塑方面的特长——对造型细节把握准确、专注力强。

  在家人的支持下,唐奎开始向专业老师学习绘画,同时自学泥塑。那时,学习资料有限,没有人教泥塑,他就自己研究。1998年下岗后,他曾外出打工,在潇湘电影制片厂做道具。

  后来,凭借对雕塑的喜爱,唐奎又四处求学,广泛拜访荆楚雕塑名家,与美术、书法、摄影、民俗、装饰界的同好们交流互动,不断丰富自己、开拓眼界。

  2009年,唐奎创立荆州市大唐盛世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先后获得“湖北省工艺美术技术能手”“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铜奖”等荣誉。

  2023年,荆州泥塑入选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唐奎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唐奎肩上最重的责任就是“传承”二字。他说:“现在年轻人选择太多了,艺术本来就是小众的事,泥塑更是小众中的小众。培养周期也比较长,不光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审美能力。”

  为让更多人了解荆州泥塑技艺,唐奎开设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发布泥塑相关短视频,吸引了5000+粉丝关注;同时,积极在社区、高校开展体验宣传活动。去年暑期在9个社区开展活动,上完课的小朋友都不愿意离去,纷纷询问下次学习时间。

  2024年,唐奎受邀在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开设泥塑选修课程。据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党支部书记谢东介绍,泥塑课程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喜爱,学生们已创作出500余件泥塑作品。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荆州泥塑,是唐奎最大的期待。他希望学生们能把泥塑技艺传承下去,也希望泥塑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编辑观点:

  泥塑,这一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期待相关部门、学校和非遗传承人进一步携起手来,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让更多人爱上非遗,并通过匠心传承非遗技艺,让传统瑰宝绽放新的时代魅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