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丽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是《大学》中的经典之句,也是《问道》一书的灵魂所在。杨念群教授以这句古训为引,开启了一场对中国思想史的深度探索。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古老的思想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体,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当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问道》一书,最终要探讨的,还是关于“道”的真谛。作者笔下的“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是云隐在山水间的悠然自得,也可以是婉儿对云隐的无私奉献;它可以是古刹中的一声钟鸣,也可以是溪边的一朵野花。作者通过对宇宙、生命、时间等宏大主题的探讨,引导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与局限,去审视更为广阔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问:宇宙从何而来? 生命的意义何在? 时间为何流逝?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深奥无比的问题,在《问道》中得到了巧妙的解答与启示。如爱因斯坦所言:“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问道》中,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位名叫云隐的寻梦者。他,如同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隐士,不慕名利,不问世事,只愿在山水间寻觅那份属于自己的道。云隐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山野,每一处都留下了他探索与思索的痕迹。他曾在古刹听钟,于禅音中领悟生命的真谛;也曾在溪边垂钓,于静谧中感受自然的韵律。云隐的故事,是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一古老哲理的生动诠释,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修行,不在于逃避尘世,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超脱。他虽身处尘世,心却早已超脱于物外,那份淡泊与宁静,正是他对“道”最深刻的领悟与追求。云隐的形象,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悬挂在读者的心间,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情感在《问道》中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位名叫婉儿的女子。她,如同江南水乡中一朵温婉的莲花,清雅脱俗,不染尘埃。婉儿与云隐之间,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没有缠绵悱恻的纠葛,只有那份淡淡的、却又深沉的爱意,在彼此的心间流淌。婉儿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云隐的寻道之旅,哪怕前路未知,可能永远无法相守,她也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婉儿的爱,让我们相信,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总有一份爱,能成为永恒。
“大道存于万象之中,万象由无而生。”这是《问道》中的一句哲言,也是我对这本书最深切的感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杨念群教授在书中所说:“问道于心归于自然。”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合上《问道》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难以言表。泰戈尔曾言:“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在《问道》的引领下,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执念与伤痛,勇敢地面向未来与未知。因为,总有那么一条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总有那么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考,而这条路、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道”。
问道未了时,心向光明处。
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继续在这条灵魂深处的幽径上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