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平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一首《祭灶诗》,非常幽默风趣地描绘了腊月二十四民间小年祭灶的风俗。
传说,玉皇大帝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到凡间逛逛,一来二去就爱上了人间的一个穷小子。玉帝得知女儿与穷小子私定终身后,雷霆震怒,后经王母娘娘从中说情,便给了那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成了灶王奶奶的公主,深知百姓疾苦,常借回娘家的机会,带些天上好东西分发给穷苦百姓。后来,百姓们便常常在过年时祭祀灶神。
不过,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民间祭灶神的风俗,其实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小年祭灶的习俗,源于中国古老的火神信仰。
原始社会火是人类崇拜之物,常常加以人格化,被奉为一种神灵,于是便创造出了火神。后来,氏族群居解体后,因烹煮食物需要,各家各户便有了了灶。火用于灶,灶神就这样被抬上了神坛。
上古时期,火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灶代表着火,人们便祭祀发明火的人。虽然,历代有关灶神的传说非常多,但荆州民间却信奉楚人的始祖祝融。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认为,灶王爷是楚人的先祖。他在《五经异义》中写道,“火正祝融为灶神”。古代文献《礼记·月令》里说的很清楚,“孟春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楚族的先祖重黎和吴回,曾先后担任过“火正”一职,其称号为“祝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祝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灶神”。于是,祭灶神的习俗在楚地便逐渐演变成为祭祀楚人先祖祝融。因此,以祭祀火神祝融为主题的小年,对于楚国最鼎盛时期都城所在地荆州来说,就有了非常特殊的意义。
祭灶,又叫“辞灶”“饯灶”,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习俗。古时,家家户户都在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人称“灶君司命”。在神话传说中,灶王爷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受到人们的崇拜。人们通过祭祀灶神,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不但祈求农业丰收、家庭平安,还要驱疫治病。对此,鲁迅先生曾在《庚子送灶即事》和《送灶日漫笔》中,以讽刺的手法写到了民间请灶神吃“胶牙饧”的风俗。
其实,请灶神吃“胶牙饧”,并非只是鲁迅故乡绍兴的习俗,荆楚亦然。《荆楚岁时记》在讲到春节习俗时,也提到了“胶牙饧”,书中说,“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文中的“胶牙饧”,其实就是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块。在《楚辞·招魂》中,也有着饴糖的记载。只是,那时是叫着“餦餭”。
先秦时期,楚人开始祭祀灶神是在夏天进行。农历六月,是新谷成熟的时节,也是天上大火星亮度最强的一个月。每逢年中,楚人便会隆重举行祭祖神兼火神祝融的节庆活动,开展祭祖、尝新、祈年、聚餐和歌舞联欢等一系列活动。《楚国风俗志》里说,荆楚小年祭灶神的习俗,是“由楚人的六月祭火神兼祖神祝融的庆典转化而来的”。
后来,祭祀灶王爷的时间逐渐演变到腊月。《后汉书》中说,一个叫阴子方的人,因在腊月二十四里用黄羊祭祀灶神,而成为了一方巨富。于是,人们纷纷效仿阴子方。千百年,渐成习俗。但是,全国各地祭灶的时间并未完全统一。对此,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首先,以地区来划分,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这一说法,目前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从《湖北民俗志》的记载来看,湖北祭灶的时间也不统一,荆州一带的江汉平原是腊月二十四,鄂西北则是腊月二十三。显然,鄂西北在地域上更加靠近北方。看来,按南、北方划分小年的影响力还是非常之大。
另一种说法是,“官三、民四、疍家五”,即官府腊月二十三,民间腊月二十四,沿海渔民(疍民)腊月二十五。
资料显示,几千年来,无论北方还是南方,过小年都是腊月二十四。后来,也就是清朝中后期,朝廷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神灵与祖先后,皇帝顺便就提前把小年过了。于是,从那时起便有了“官三、民四”之说。久而久之,相沿成俗。
“每年都过小年节,晚上净身敬灶爷。”旧时,荆州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在腊月二十四祭灶,且各地习俗相差无几。比如江陵和沙市,小年当天都要打扫厨房,贴上“上天奏好语,下地降祯祥”的对联和“灶神骑马上天”的年画,晚上设香案于灶前,燃烛点香置一碟灶糖及一把高粱梗制作的扫帚,进行祭祀。松滋、石首、洪湖、监利等地,当天在打扫了厨房卫生后,要用新泥泥灶堂,晚上在大门上挂灯笼,陈列供果,举行祭祀仪式。
对此,清代荆州文人刘成垣用一首《醉司命》,生动地描述了荆州民众祭灶时的情形与心态:“邻家爆竹闹如雷,司命闻香下马来。草料一盘糖一碟,檀条三柱酒三杯。白酒豆腐无余味,黄纸灶书有烬灰。今夜劝君多吃醉,莫将过恶奏天台。”
古人有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年,既是“祭灶节”,还称之为“小除夕”“小年夜”和“交年”,其主题理所当然的就是团圆。所以,荆州民谚说,“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吃,从来都是永恒的,历来就有小年“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之说。其实,传统意义的中国年,是从小年开始的。千百年来,荆州过年的团圆饭,始于腊月二十四。这天,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过去,荆州还时兴小年吃圆灶饼,吃了甜甜的圆灶饼,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甜蜜与幸福。
“岁时风俗相传久。”作为春节的前奏,荆楚从腊月二十四开启“忙年”节奏,乡村开始杀年猪、打豆腐、塌豆皮、炒豆泡、杵糍粑、熬麻糖和大扫除。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中国就有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北方称为“扫房”,南方叫着“掸尘”。而在荆楚,则谓之“小年忙死人,家家扫扬尘”。扫扬尘,就是扫尘,荆楚又称为“打埃尘”“扫年”“掸尘”“除尘”“扫房”等等。“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
腊月二十四,除了要扫扬尘外,荆楚还有“洗邋遢”的习俗。从过小年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把床单、被子、枕套及脏衣服洗干净。大人小孩还要在年前洗头、洗澡和理发。
正如民谚所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救新年安康的意义,也有除陈布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