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璇
2018年4月,杨潇从湖南长沙出发,以徒步为主,重走了当年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正是记录了杨潇这段特别的经历。这本书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本书采用非虚构与史料交融的独特写作手法,宛如一位匠心独运的织锦者,将实地探寻的丝丝缕缕与岁月沉淀的锦缎紧密交织。每抵达一处,作者都会走进当地的史志办,翻阅那些泛黄的档案,试图从字里行间还原那段尘封的历史。他还不遗余力地走访那些可能与西南联大师生有过交集的人们,倾听他们的回忆,将那些散落在岁月中的片段一点点拼接起来。这些实地探访的点滴,与历史文献相辅相成,让西迁的过程愈发生动鲜活。
本书的着眼点独辟蹊径,聚焦于联大西迁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恰似将镜头从宏大叙事的远方拉近,聚焦于历史长河中这一艰难却伟大的片段。书中细腻铺陈了师生们于战火纷飞中毅然启程,在简陋行囊与崎岖道路间的挣扎与奋进。他们穿越风雨泥泞,在荒村野店、山川林莽间留下一串串坚毅的脚印,彰显着联大师生在困境中对知识传承的执着坚守。这一路,是知识的“奥德赛”,是文化的“出埃及记”,让我们目睹了在至暗时刻,教育之光如何冲破阴霾,顽强闪耀,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在人物刻画上,本书以别具匠心的视角勾勒出西南联大师生的群像,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以闻一多先生为例,过往的作品往往聚焦于他学术巅峰的辉煌成就与民主抗争的英雄气概,而书中却展现了他在西迁途中的另一面。在长沙,他抱怨学校的伙食简陋:“一毛钱一顿的早饭,不过是几碗冷稀饭。”而抵达南岳后,他写信给妻子倾诉:“饭里满是沙,肉是臭的,蔬菜大半是奇奇怪怪的树根草叶一类的东西。”这样的细节,让人不禁莞尔。通过这样的刻画,书中不止让联大师生的形象充满温度,也让读者得以从多个侧面深入理解他们。在不掩盖伟大之处的同时,这种真实的描绘让这些历史人物更具厚度,也让那段岁月在人们心中更为鲜活。
于重走间,作者领悟到要接纳人生的偶然性,并果敢行动,从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自我成长。这恰是本书区别于同类型书籍的精妙所在,宛如在历史与现实的幽径中独辟蹊径,为读者呈上别具一格的心路启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