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23日
第A005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以供应链“落子”激活高质量发展

  □ 李淑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一个高效顺畅的供应链体系,可以精准对接供需两端,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是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坚持绿色低碳与安全稳定相结合

  推动交通运输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以全链条、全过程、全环节的绿色转型为目标,充分利用优越的港口码头资源,积极探索并推进基于铁水联运的大宗商品供应链平台建设。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范围广、联运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的大宗商品供应链体系,从而实现结构性减排。紧抓“链”“长”“制”三个关键要素,从供应链出发,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致力于打造一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供应链的合法合规运营、风险防控、数据算法安全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可控,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以供应链建设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赋能相结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参照全国及省内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优秀实践,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引导,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以成本控制为关键,持续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通过精确的“小切口”改革,激发营商环境的“大变革”。坚决消除阻碍供应链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制度性障碍,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构建高质量的供应链发展环境。深入推行创新驱动战略,激励技术与模式的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供应链,构建智慧供应链体系,为供应链现代化注入强大新动力,确保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协同推进。

  坚持聚焦链条与协同推进相结合

  立足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和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布局重点产业供应链。深入实施以“两单普查”为切入点,以“三路并进”为路径,以“四网联动”为抓手,搭建“五类平台”的工作路径。致力于推进包括龙头带动型、支柱产业配套型、大宗商品转运集散型、贸易服务型、资源再生型在内的供应链平台建设,以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坚持因势利导、外引内培,积极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提升本地的运营和创新能力。积极融入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对接华纺链和长江汽车链等国家级和省级供应链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大对本土供应链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县市区利用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一县多链”、相互补充的“雁行矩阵”,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国内主导与内外并重相结合

  立足于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进程。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等显著优势,将荆州打造成为江汉平原的中心、全国的辐射点以及全球的连接枢纽,成为现代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城市。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加速构建以美的等本地龙头企业为主导、全域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坚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平衡对内与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有序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围绕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荆州综合保税区等建设,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同时,向国际供应链延伸,积极参与广交会、进博会、链博会、东博会等国际性展会,推动我市的白色家电、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半导体、再生资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绿色农业等重要产业链转型升级,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和核心环节。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主体的壮大发展,加强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利用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及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与配套,实现共融共通。同时,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设定、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对接、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要素支撑,研究并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加强改革、资本、金融、数据、人才等多方面的赋能,为供应链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坚实保障。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开放有序、健康充满活力的供应链发展环境,有效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松滋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