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23日
第A006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春贴印迹添新岁

  □ 方华敏

  过年贴春联、挂灯笼的习俗,追溯已有千年历史。刻印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今天读来古意又新象。

  每到年根,母亲挥笔写春联,可谓一道风景。她端坐书桌前,手握的竹笔与嘴上叼着的香烟相得益彰。袅袅轻烟熏染她眯缝的眼睛,而注意力全在笔头上。镇尺滑动,或楷体、或行书,潇洒自如,那派头真的让人忍俊不禁。一沓沓裁剪折叠的红纸印沾黑字,墨迹溢出清香,有红影烛照的古意。“丽日和风春浩荡,花香鸟语物昭书。”“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一副副对联倾下如绣锦,带着前世的味道,又有现时的欣喜,喜庆而美好。

  除夕正午时分,厅堂正墙换上匾额和字画。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对应,透着玄幻色彩。弟弟妹妹提着兔形小灯笼,正凝视梅花图出神呢。盆火正旺,父亲一声“上菜啦!”缓缓开启年的序幕。腊味双拼、花菇炖鸡、秘制鱼糕、清蒸鲈鱼、红烧丸子……六盘八碗,肴馔上桌。全家十几人围坐八仙桌,万响鞭炮齐鸣,一年中最隆重的团圆饭开始。姊妹兄弟依次给祖父祖母拜年行礼。此时,母亲拿出压岁红包:“好好存着吧。”我开心地数着一张张崭新的毛票,甜蜜和满足不言而喻。祖母拿出她缝制的新衣服、新鞋子,摸着我的头说:“过年了,你又大了一岁。”

  那时的年,淳厚而奢华。我以人之初的混沌和敦厚,数着日子度过春节。春联带着向往和期许,年年岁岁。那些跳动的字符如精灵,在脑海里浮现灵动的鲜活,恭敬地安于门牖户枢。那些时间的印迹,默默记载过往的故事,安静地留存于记忆深处。岁月渐长的后天教化,有关春节的物事被小心翼翼地珍藏。

  人勤春早。踏过门前纵横阡陌,含苞的绿蜿蜒到远山的尽头。雨水丰沛,浸养稻秧,滋润青麦棉苗,泥土深处涌动无定的力量。我躬身田间除草拔秧、点豆种蔬,把希望融进平畈的土地。春之梦,夏之光,秋日黄昏最浪漫。依偎田埂看稻浪翻涌,绚丽的云霞涴净,星星挂头顶。打谷场的号子响起。晚风下摇动的谷子从指缝间漏下,苦累全然不觉。其时的耕为物质生活所需,读却代表精神活动使然。耕读的演进过程,即耕道而得道的实践。置身田园,心思如水。一锄一耕,都是欢喜之事。

  时光总会把人抛。如今的春节,对我而言只添新岁。虽有期待和喜悦,却有说不出的惶恐。现代生活赋予节日新的内涵,可旅游、可探访、可怀旧。我除了心灵的整理,便是把过去一年的得失收藏,悄悄等待春天来临。

  时代给予每个人年轮,构成年轮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其中老屋前后院挂灯笼、贴春联的热闹场景,以及母亲书写春联的印迹,如绽开的花儿,一朵朵,特别好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