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星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湖北视察时,都高度关注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在2024年视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明确要求“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地级市,荆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产业底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荆州市急需探索科技创新的突破路径,以奏响更加雄壮的科技兴市乐章,为湖北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注入澎湃动能。
强化资金投入,营造创新氛围。资金投入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为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营造全面创新的支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财政“加码”。确保科技经费成为财政预算中的重点保障项目,并持续扩大科技专项资金的规模。每年应专门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其次,金融“助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激励银行开发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同时,促进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为计划上市的科技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拓展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最后,社会“添柴”。推出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利用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助力科技企业成长壮大。此外,鼓励企业通过众筹、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方式筹集创新资金,构建起社会资本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优化人才体系,激发创新活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荆州高校能够培养出基础人才,但受城市配套和科研氛围等限制,使得高端人才难以留存;企业缺少院士级别的领军人物,限制了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进而制约了产业向高端发展的步伐。为给荆州市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必须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体系。首先,需要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政策,在人才引进、评价、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津贴、住房等优惠政策,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其次,要完善体系。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培养匹配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推广“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的办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最后,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市场的协同联动,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提供岗位,吸引人才来荆州市就业。
加强成果转化,验证创新价值。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当前,荆州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出的科研成果往往偏重理论研究,与市场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许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实验室中“沉睡”,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迫切需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首先,应加强基础研究。激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针对荆州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其次,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构建和完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协调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科研资源,共同解决重大科研项目。最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合作,明确产学研合作各方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的分配比例和方式,共享创新成果转化的经济利益,确保各方权益得到保障。
(作者单位:公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