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23日
第A005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在担负文化使命中展现时代作为

  □朱匡杰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湖北进行视察期间,对湖北省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进行了战略性的谋划与部署。荆州,作为湖北省内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荆州更应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展现其时代价值。

  坚持传承活化文化遗产

  荆州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区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历史文化遗存、革命文物等十分丰富,要在保护与利用上下功夫。

  做好文物保护阐释工作。文物普查数据显示,荆州有不可移动文物4081处。在曾被誉为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达2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3件套。同时,“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荆州共有革命遗址574个,其中湘鄂西苏区时期革命遗址475处。应不断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以及文物价值挖掘阐释,通过联合攻关,不断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活化历史场景。

  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比如,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遗产廊道,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整合重要文化资源,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等。

  力促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强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化运营。同时,要针对性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要注重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拓展群众文化参与度。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基于本地实际的知名文化品牌,擦亮“荆”字招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造文化精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注重网络文化,鼓励、激励文化单位和广大网民依托网络平台依法进行文化创作表达,推出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指出,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做有内涵的旅游文化。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荆州地区革命文化等纳入旅游设计,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例如,将荆州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儿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性修养培养、革命精神孕育的有效载体,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

  丰富优质的旅游供给。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提升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特色节庆展会等品质,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同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5G、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和旅游行业,促进文旅行业与时俱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

  (作者单位:松滋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