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23日
第A005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与升华

  □ 彭春兰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指出,“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与洪水的一次次较量中,谱写的一曲曲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篇章,是在一次次与滔天巨浪的搏斗中,迸发出支撑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当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在荆州走深走实,需大力弘扬抗洪精神、凝聚荆州力量,让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理解抗洪精神,领悟深刻内涵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抗洪精神的基因。谱写了党群同心、军民同心、干群同心、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的赞歌。1998年,长江流域、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救助措施,奋力扭转危局,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面对严峻挑战,中国人民展现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决心。当一个地区遭遇困难时,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洪水灾害,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形成了抵御洪水的强大合力,并最终战胜了灾难,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是抗洪精神的密码。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顽强、舍身忘死的英雄本色。洪水无情人有情,沧海横流显本色。回望历史,抗洪斗争取得胜利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不懈奋斗。面对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难,中国人民不退缩、不惧怕,展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气概,凝聚起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展现了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是抗洪精神的路标。彰显了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所有挑战的坚定信念与不屈决心。1998年,长江流域经历了8次洪峰的严峻考验,其中最为凶猛的第6次洪峰直逼荆江河段。面对洪水,全体军民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刚毅,引导全国人民筑起了抵御8次洪峰的坚固堤坝,最终赢得了抗洪抢险的辉煌胜利。在逆境中,中国人民彰显了“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绝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决心与勇气,这种意志和信念为抗洪斗争播下了胜利的种子。

  弘扬抗洪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弘扬抗洪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发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只有在精神上坚定站立、稳固不移,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巍然屹立、勇立潮头。20多年过去了,那股伟大的抗洪精神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愈发璀璨夺目。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首批伟大精神之一,抗洪精神书写了各民族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壮丽史诗。在新时代弘扬抗洪精神,对于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华民族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弘扬抗洪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时光如江河般奔流不息,抗洪精神在中华民族的风雨历程中不断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所蕴含的团结奋斗、无畏困难、坚韧不拔、勇于胜利的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新时代弘扬抗洪精神,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凝聚力,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弘扬抗洪精神,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现实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求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抗洪精神源自于当年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更应深入挖掘抗洪精神的内涵,将其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弘扬抗洪精神,我们可以激发全民族的斗志,凝聚起推动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力量将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我们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引路领航。

  践行抗洪精神,凝聚改革力量

  讲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故事。抗洪精神体现了团结与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深入挖掘高建成、杨德胜、李向群、吴良珠、李佳琪等抗洪英雄的光辉事迹,运用大众易于接受的叙述手法,激活多种文化形态,讲述那些既生动又鲜活的抗洪故事,触及受众心灵的共鸣点和情感的共通点,使大众在感人至深的故事中传承并发扬抗洪精神。

  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加强舆论引导,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两微一端”以及“三会一课”等载体和途径,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传承并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通过多部门的联合努力,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抗洪精神的形成、时代意义以及实践路径进行学术探讨和理论交流。营造一个鼓励面对困难、坚持拼搏的社会环境,推动抗洪精神与时俱进、长期发挥作用。

  做好涵养情感、增进认同的教学培训。推出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持续提升抗洪精神的影响力。强化抗洪精神的培育,提升其感染力和凝聚力。通过教学培训、理论研究和情景体验,让党员干部亲身体验抗洪精神,从而培养深厚的情感,增强全社会对抗洪精神的价值认同、情感归属和行动自觉,充分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在荆州阔步向前。

  (作者单位:洪湖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