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
咱中国的饮食文化,绚烂多彩,就像一幅好看的长画卷似的,把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底蕴,展现得明明白白。这长画卷里,早晨的饮食习俗十分吸引人。
在南粤广州,有精致的早茶文化,一壶热气腾腾的好茶,再配上几碟精巧的点心,岭南人就这么舒舒服服、闲闲悠悠地开启了崭新一天。到了江南扬州,那是“皮包水”的早茶文化,淮扬早茶一端上桌,热气直冒,让人一大早就体会到生活的精致。可在湖北监利,早酒文化可是独一份儿,独具特色。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喝酒的历史,就像长江水,源远流长,酒文化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不过一般人喝酒,大多都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早晨起来就喝酒的,可不多见。好多人都寻思,大清早喝酒,那不得伤身体? 但监利人可不一样,他们就喜欢在清晨那阵儿,大伙围坐一块儿,美滋滋地喝上一杯温热的早酒。这对他们来说,既是迎接新一天的招儿,也是驱散晨间那股子凉意、提提精神的老法子。
监利早酒习俗怎么来的呢? 这和当地的地理、发展息息相关。监利,是长江、汉水孕育出来的,自古云梦泽时就有了根基。它南边枕着长江,北边靠着东荆河,西边带着白鹭湖,东边还接着洪湖,这里土地肥沃,养出了监利人勤劳、坚韧的性子,顺带着,也孕育出了这独特的早酒文化。
监利早酒的根儿,能追溯到清朝。当时,监利可是长江边上一个忙得脚不沾地的大码头,渔民和码头工人乌泱乌泱的。为了抗住晨间那股子寒气,多攒点力气干活儿,他们大清早起来就喝杯热酒,把江边那股子严寒一下子就给驱散了,身上也有劲儿,好应对接下来一天的忙活。看着那袅袅升起的酒香,他们就跟被施了魔法似的,浑身充满力量,为接下来的劳作、生活注入了满满当当的活力与希望。
想当年,监利作为长江边的重要码头,商贾云集,船舶穿梭不停,热闹得就跟过年似的。江水悠悠地流着,见证了监利的繁荣昌盛,也看着它一路变迁。虽说如今码头的喧嚣没有了,但那独特的韵味、难忘的记忆,就像拿刻刀刻在石头上似的,深深留在每一个监利人的心里。这喝早酒的习惯,也就慢慢传开了,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早酒文化。在监利,早酒可不单单是一种饮食习惯,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融进骨子里了。
在川渝地区有些地方,因为气候湿冷,工人们也习惯大清早喝杯热酒,暖和暖和身子,解解乏。上海呢,过去码头多,工人们劳累一整晚后,也会喝点早酒放松放松。不过这些地方的早酒文化,跟监利的比起来,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不一样。监利的早酒文化,已经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死死焊在一起了。在这儿,早酒就是个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你走在街头巷尾,那酒香和食物的香气搅和在一块儿,飘得哪儿都是,这种独特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时间都变慢了,日子过得舒坦。
监利人喝早酒可有分寸,不贪杯,不喝“大酒”,酒不过量、时不至午,这是老规矩。这种饮酒习惯,就把监利人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看得出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他们可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而是把喝酒当成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享受。在监利,喝早酒就是放松身心的好办法,也是大伙联络感情、唠唠家常的好由头。
监利早酒的下酒菜,可多了,口味也是五花八门,十分丰富。其中,土火锅、牛肉、卤鸭、鳝鱼,是四大特色。就说土火锅吧,用个浅浅的土瓷碟子,倒上酒精,上面再摆个瓷碗,碗里装上红烧或者卤制的各种食材,一点酒精,“呼”地一下,火苗蹿起来,大伙边吃、边喝、边闲聊,这吃法太独特了,吃着美食,感受着早酒文化的魅力,得劲! 在监利,喝早酒可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社交互动。大伙聚在一块儿,品着美食,唠着家常,享受那悠闲的时光,多美好啊。
在监利,早酒时候吃鳝鱼,可是一种独特的享受,烹饪方式、食用习惯,都充满了地方特色。一般来说,鳝鱼得精心处理,内脏去掉,切段或者切丝,再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加上各种各样的调料和配菜,就为了突出那鲜美的口感、嫩滑的质地。爆炒鳝丝就是监利早酒时的一道经典菜肴,新鲜的鳝丝和青椒、大蒜一起爆炒,香气“嗖”地一下就蹿出来了,味道鲜美极了,当下酒菜,那是绝配。
现如今,时代变了,年轻人工作作息时间不一样,监利早酒这老传统习俗,慢慢变成大多是老人们在享受了。不过岁月再流转,也没削减监利人对这特色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他们守着早酒的传统,传承、发扬着这份独特的早酒文化,让人佩服。
在我看来,监利的早酒文化,是对劳动者辛勤工作的一种尊重、一种鼓励。它承载着监利人的记忆、情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不光体现了监利人的勤劳、坚韧,还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珍惜。
时代变迁,监利早酒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有些创业者把传统早酒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推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菜品和饮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创新,让监利早酒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