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06日
第A003版:公安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公安县以“三块田”改革探索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

  □ 通讯员 杨飞

  在狮子口镇景阳岗村百亩连片的稻虾田间,57岁的汪长军正与村里合作社的其他农户们一起忙着移栽稻虾养殖所需要的水草。今年是汪长军在合作社务工的第五个年头,三年前,他将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稻虾养殖户,自己就在村里的合作社务工,不仅收入增加了,人也省心了不少。

  曾经的细碎闲田如今活力满满,这背后离不开“三块田”改革的推动。通过设置自种田、待转田、流转田“三块田”,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保障了农户的收益,也显著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农业稳产,农民增收。在“三块田”改革的推动下,景阳岗村实现了“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有效解决了过去细碎耕地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种种问题,让土地在流转中产生更高效益。景阳岗村、横堤子村产业联合支部书记白展平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以信任促流转、以流转促规模、以规模促增收、以增收促治理的良性循环,通过‘三块田’改革,农田由过去的‘满天星’变成现在的‘千亩方’。”

  “满天星”变“千亩方”,是景阳岗村的大变化,也是全县“三块田”改革的新图景。近三年来,全县统筹结合高标准农田、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灌区建设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在粮食安全、生态经济、改革共富“三大示范区”全面推广“三块田”改革。全县“三块田”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省委改革简报刊登相关经验,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场会在公安县顺利举行。

  2023年6月,麻豪口镇黄岭村通过农村“三资”智慧平台线上完成了一笔林木资产公开流转交易,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3万元。不仅限于林木资产交易,全镇各村各类资产的竞投公告等信息都在“三资”智慧平台上一键可查。

  通过“三块田”模式,农村闲散的土地交由村集体托管,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在土地交易流转的过程中,如何规范和监管交易,确保农户利益落到实处?“三资”智慧平台建设应运而生。目前,黄岭村“三资”智慧平台已开通“财务管理、产权交易、我要建房、我要发包、我要找地”五大功能,实现了村集体资产库与交易库的无缝对接。黄岭村党支部书记龚道平说:“通过‘三资’智慧平台建设,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村集体资源数据库,盘活了‘家底’,平台交易也更加便利,促进了集体资产资源的交易流转,壮大了黄岭村集体经济。”

  土地流转出去以后,针对富余劳动力,各村又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居间服务,成为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章庄铺镇铜桥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开展生产、资源、劳务、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市场化居间服务。村集体经济由2021年的11万元,提升到了现在的100多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三年来,公安县通过“托、调、并、转”,实现147.8万亩“小田并大田”,参与“小田并大田”村民小组比例达38%,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突破100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4.2%。一体化推进“三资”智慧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和使用,吸引落户承包市场主体230个,撬动社会投资9亿元以上,1.5万名闲置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总额达1.5亿元、增长36.4%,过100万元的村达到37个、50至100万元的村达到90个。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