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吴荣强
作家王国华擅长从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以不温不火、静水流深的叙述方式,记录下深圳这座城市的自然之美。“街巷志”系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而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掌上花园》,更是文学性与可读性相得益彰的典范之作。在这本书中,他除了分享有血有肉的感受和真真切切的体验与认知,还引领读者通过阅读,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植物世界。
王国华笔下的植物,全部源自其亲眼所见,大小、粗细、宽窄及颜色均为个案,并不追求百科全书式的花卉专家身份。无论是品种、别名还是种植地域,他的描述仅限于“我见过的花,我理解的花,我牵挂的花”。从村落、古道到山岭、田野,甚至溪流、岛屿,这些年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他细腻的笔触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草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绚烂多姿,更化身为富有深度的文学形象。
早些年,深圳作家南兆旭写过一本《深圳自然笔记》,颇受欢迎。相比之下,王国华对花草的热爱更为深沉。他在《掌上花园》中所描绘的花草,并非仅仅是对现实中植物的简单映射。这些花草承载着更为丰富和多维的意义,它们与叙事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伴生之美。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凡是长在大地上,风吹雨淋无法搬动的植物,无论它们的花朵多么残破和怪异,我都爱它们。”这段话令人感动不已。
表面上看,王国华的散文是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想象与哲思,对熟悉的花草进行诗意的再造,并赋予其内部的贯穿性。他巧妙地处理生活经验,平衡陌生化与日常词句的关系,最终让语言绽放异彩。这需要长久的练习与积累,而《掌上花园》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此书,通过一束花的生长轨迹,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四季更迭与轮回。
笔者做了统计,这本书共写了215种花,量大而心细。除了《夹竹桃》《九里香》等介绍较短外,还有融入典故的《六月雪》《灯芯草》,以及怀念亲人的《五彩苏》《长寿花》等。王国华说过,唯有亲见,这些花朵才能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名称与形态在记忆中重叠。由此可见,这些年,他确实将目光投向生活中的“微小”与“琐碎”,如他喜爱的这些花草。
相较于单纯的行走,王国华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深度思考。他不仅仅满足于对花草的简单辨识,也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介绍词,而是深入探寻花草的本质与内涵。在《千日红》《火炬花》《红掌》《赪桐》等篇什中,他聚焦于个人生活、体验、情绪与情趣等“小格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深入挖掘,进一步映射出整个植物生态的繁茂与丰富。
王国华的文字魅力在于,即便是最朴素的语言,也能散发出非凡的厚重感。例如:“叶子落在路边或是水中,花儿都知晓,都同意。它们彼此的默契,就像你我一样”;“花儿啊,躲到什么地方,我都能沿着绿色脉络找到你。只为说一句,好的,我懂你。”这些句子能够让人不知不觉地加深情感投入,逐渐与文中所描述的花草同哭同笑,产生深刻的共鸣。
在我看来,王国华是那种罕见的、对周围环境具有极高认知敏感度,同时又不乏艺术感觉,并能恰如其分地进行艺术描述和表达的作家。这几乎可以视为一种天赋。尤其在《花儿向我跑来》一文中,这种感受更为直观:“笔下的花,或活泼,或沉郁,或淡然,或跳脱,但每每落笔,常有忍不住大哭一场的悲伤。花儿们各自芬芳,开了,谢了,哪里知道我已经陪伴了它们的一生。”
不可否认,王国华在行文中展现的多种层次、多种维度和多元化的意趣,着实给人惊喜。他从所见到的植物中,都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营造出诗意的意境。特别是以诗入笔的《木棉》《垂序金虎尾》等,简洁中透着耐人寻味的温暖与珍贵。此外,文本中那些未被直接表达与陈述的部分,恰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阅历、想象力与独立思考,去丰富并完善这一文学图景。
读罢散文集《掌上花园》,我深感作家王国华心中似有一面魔镜,透过这面魔镜折射入纸的文字,不落窠臼,别出新意。也就是说,在抒写时,他并非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而是真正融入其中,获得了一种内在的深刻体验。这些文章由平实无华的句子构成,避免了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确保每位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在此基础上,更多的读者也能体会到和作者共通的一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