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敏
翻开孙瑞雪老师的《在爱中成长》,书页间溢满了温情。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而非“教”的书。在育儿的道路上,许多家长陷入了焦虑的旋涡,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参照。一提到自己的孩子,便情绪失控,习惯性地放大缺点,吝啬对优点的赞美。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对孩子教育的误解与焦虑。完美主义的苛求,让多少孩子在打压中成长,长大后他们的肢体语言往往透露着拘谨与压抑,少了那份自由、洒脱与从容。与其执着于孩子的不足,不如多发现、多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下,自由地成长。
书中提到:“一个孩子,从0岁长到18岁,身体需要能量,靠食物完成;情感需要能量,靠爱的联结完成;心智需要能量,靠爱、靠环境、靠孩子认知的发展和自身的领悟来完成。能量够了,就成长一步,0-18岁持续需要能量,持续成长……一个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亡,生命一直是成长的。”
爱的语言包括很多种,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语言……它们都在“开口说话”。在一次直播中,叱咤商界的作家冯唐回忆自己人生的关键时刻,母亲的鼓励如在耳畔:“我爱你,无论发生什么,这都不会改变。事不成,没关系,妈妈有点小钱给你兜底。”这份深沉的爱,赋予他直面挑战的勇气,激励他不断成长,永不止息。
冬日的暖阳透过枝丫,洒落金色的光斑。一阵微风拂过,片片金黄的梧桐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轻盈飘落。一位母亲正陪着她的孩子,一起捡拾落叶。小男孩专注地寻找着那些形状最完整、颜色最金黄的叶子。不一会儿,他就捡起了一大把,小脸上洋溢着兴奋。母亲看到孩子收获的喜悦,温柔地弯下腰,语气里满是赞赏:“哇,宝贝真厉害! 妈妈都没找到这么多呢,你找到的叶子真漂亮!”小男孩听了妈妈的夸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露出两排洁白的小牙。他紧紧地抱着那一大把梧桐叶,像抱着珍贵的宝物一样。母亲轻轻地将他搂进怀里,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宝贝,你笑起来真好看! 妈妈好爱你!”孩子满足地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那一刻,阳光、落叶、母子间的温情,构成了一幅充满爱意和温暖的冬日画卷。
愿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父母爱的语言里,感受肯定、被看见、被珍视。如此,他们方能自信地张开翅膀,翱翔于属于自己的天空,成为人生舞台上真正的主角。让我们将爱的语言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成为一种习惯,让爱的力量伴随孩子成长,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下,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