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梅 尤劲松 陈尧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沙市区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优化法治环境激发沙市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沙市区政法系统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政治任务。区委政法委员会全会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推动政法干警与700余家“四上”企业进行对接,实施了25条惠企利企措施。区公安分局深化平安沙市建设的“十大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成功破获了制售“飞天茅台”假酒案。区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公检法联合办案中心,推进了案件繁简分流,并试点了“法院+仲裁+公证+银行”的模式,以促进金融纠纷的公平高效解决。区检察院设立了“检察护企”工作站,并挂牌“知识产权服务站”,高效处理市场主体涉及的检察和诉讼问题。区司法局编制了涉企行政处罚事项的“三张清单”,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确保了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二、不足与反思
普法宣传不够深入。企业普法的受众范围有限。在涉企普法宣传方面,方法和手段显得陈旧,往往更注重形式而非内容。企业内部学习和应用法律的氛围并不浓厚。在一些企业中,依法经营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足。此外,企业在风险隐患的防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不少企业过分追求效益而忽视安全,财务管理混乱,内部安保措施薄弱,这些都构成了潜在的风险隐患。
法治服务不够精准。许多小微企业尚未设立法律顾问制度,导致在重要决策或合同交易过程中忽视了法律审查,从而使得它们在抵御法律风险方面显得较为脆弱。尽管“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已经存在,但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来解决纠纷、提供法律援助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推动线上与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必要。此外,“执行难”问题依然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被执行人难以寻觅、缺乏可供执行的财产等多重因素,一些涉及企业的案件执行过程缓慢。
执法司法不够规范。针对企业犯罪的打击力度亟需提升。在大型商业区,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缺陷,对于侵害水、电、气等民生领域的犯罪行为,打击成效并不显著。同时,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建设亦需进一步加强。目前,一些行政执法活动存在程序不规范、行为不文明以及自由裁量权滥用等问题。此外,执法队伍的专业培训亦需加强。执法办案人员对知识产权、网络经济、涉众金融等新型犯罪,存在研判不透、证据审查不严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坚持政策惠企,让企业更舒心。不断深化普法宣传,落实“八五”普法清单,持续开展“法治体检”“送法进企”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助力企业提升依法经营水平。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政法机关包联企业“四查四送”活动,完善“一网通办”“一事联办”,践行“一站式、最多跑一次”机制。拓宽法治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渠道,召开“两代表一委员”、法治监督员、企业家代表座谈会、警民恳谈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法治助企,让企业更放心。全面规范行政执法,开展涉企案件评查、纪律作风检查督查,落实行政执法减免责“四张清单”,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面畅通矛调通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优化涉企案件接处警、受立案工作,构建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完整闭环。
坚持平安护企,让企业更安心。严密治安防控,加强园区和企业周边治安巡防巡控,全面彻底整治治安乱点乱象,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指导企业加强内部安保,督促及时消除治安风险隐患。深入开展打击整治,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强买强卖、串通招投标、堵门堵路,以及企业反映强烈的合同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助力企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坚持服务暖企,让企业更温心。挂案清理稳步推动,完善“府院联动”机制,全面“清仓”长期挂案的涉企案件,开展“立审执破”攻坚,确保应执尽执。强化数字赋能,推行“智慧法院”“诉讼一码通”等数字服务平台,畅通服务热线,努力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强力推行诉源治理,对有案不立、久拖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执法司法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清理执法司法“顽瘴痼疾”。
(作者单位:沙市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