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12日
第A006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灯月两相照

  □李迎春

  正月十五的清晨,是被糯米粉的香气唤醒的。母亲早已在厨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案板上铺着一层细白的面粉,像初雪般纯净。她将温水和进糯米粉里,揉搓成团,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庞。灶台上的老砂锅咕嘟作响,桂花的甜软混着红糖的焦香,在晨光里织成一张温柔的网。

  “来,和妈一起包汤圆。”母亲笑盈盈地招呼。爬出被窝,我洗净手,学着她的样子,揪下一小块面团,在掌心揉圆,压扁,放入一小勺芝麻馅,再轻轻收口。那时的案板比我胸口还高,如今却只及腰间。母亲的汤圆浑圆饱满,我的却总是歪歪扭扭,像月亮的阴晴圆缺。她笑着用沾满糯米粉的指尖点我鼻尖:“不打紧,自己包的才最香甜。”

  面团在手中渐渐变少,天色也越来越明。母亲将包好的汤圆整整齐齐地码在竹筛上,白生生的,像一排排小月亮。檐下一排冰棱子忽地掉落几根,惊起正觅食的麻雀,扑棱棱掠过院角的梅树,抖落几瓣嫣红。望着落地的花羽,想着傍晚的花灯会,心里盼着窗沿上的光影变换得再快些。

  暮色四合,街巷里已挂起各式花灯。纸扎的兔子灯垂着流苏,莲花灯瓣上描着金边,六角宫灯转着四季图,青砖墙上浮动着暖黄的光晕,在渐暗的天色中次第亮起,将青石板路映得通明。街道已是人声鼎沸,再也按捺不住的我冲出了家门。镇上的孩童们提着灯笼嬉戏,兔儿灯的眼睛用朱砂点得鲜亮,跑动时烛火摇曳,在石板路上投下跳动的光斑,笑声清脆如银铃。河面上飘着点点灯火,像天上的星辰落入凡间灯影摇曳,恍惚间仿佛看见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盛景。我捧着自制的荷花灯,跟着人流往河边去。灯骨是父亲年前就劈好的竹篾,绵纸上的荷花还是照着《芥子园画谱》描的。忽听得前方铜锣声响,原是舞龙队伍游街而来,金鳞在灯笼映照下流光溢彩,龙首高昂处,喷出朵朵烟花,恰似《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诸般巧艺,鳞次栉比”。

  对岸古戏台上正唱着《春灯谜》,婉转的水磨腔混着笛声,在波光里起起落落。我蹲下身,将荷花灯轻轻放入水中,许愿时倒想起《武林旧事》中记载的临安风俗——妇人竞往宣德门观灯,饮玉壶春,谓之“脱晦气”。灯影渐远,与千百盏明灯汇成一条光的河流,恍惚是银河倒泻人间。

  带着意犹未尽的兴奋归家,远远就看见厨房的灯还亮着。母亲已煮好汤圆,正站在门口张望。瓷碗里,圆滚滚的汤圆浮在清汤上。咬一口,芝麻馅缓缓流出,甜香满口。五代时有个叫张手美的厨娘,每逢元宵便卖“油画明珠”,说的便是这流心汤圆。窗外,明月高悬,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这一刻,忽然懂得为何古人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来千年前的月光,也是这样照着汴梁的州桥夜市,照着临安的御街鳌山。夜深人静时,巷尾传来更夫苍凉的梆子声:“岁岁平安——”,母亲将剩下的糯米团捏成小兔小猪,说是要留着明晨祭灶。

  岁月流转,唯有这汤圆的滋味,永远鲜活在心底,像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年年照亮归家的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