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繁华
蛇年新春佳节,一派喜乐祥和。万家灯火团圆时,年俗亲情格外浓。
暖冬迎新春
难得一个暖冬,大地早已是一片春色,暖洋洋的“早春”迎来了乙巳新年。有人说,南风徐徐仿佛春天;有人说,俨然听到蜜蜂嗡嗡地唱出春天之歌;还有人感叹,“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虽然未到“七九”,但有春天的气息)。是人勤春来早,还是春山可望?我不禁回忆着那年月穿着单衣吃年饭,吃着吃着,身上有冒热汗之感。
新春临近,我家喜事连连。出嫁的侄女得了小宝宝,去送恭贺,两地的亲家喜之不胜,侄女开车接送,亲情在眉宇间飞扬! 家里侄儿得了一个难得的“千金”,侄儿侄媳,上门报喜。“弄瓦”志庆,满门甚欢。“汤饼”宴请,亲朋恭贺。那个“小儿汤饼”的习俗如今与过年连接,喜庆更浓!
冬日暖阳,年味浓浓。高速路一路畅通。大女儿女婿、外孙,开着小车平安归来,两个女儿拎着大小礼包来了。那大青鱼、那大块猪肉、那几箱大香梨、那一对对美酒……诠释着对老人们的敬奉。两个孙儿自驾小车顺利回家。二儿子儿媳带着小孙儿、小孙女到家了。老奶奶眯缝着眼望着个子高大清秀英俊的几个孙儿,深情地说:“看到你们回家过年,我就高兴,我就满心欢喜!”一声老妈子、老爷子,几声爷爷奶奶,一种“回家过年”的乡俗就在亲人见面的谈笑中流露。
团年话拜年
辞旧迎新,团年饭其乐融融。好大一家子,铺开两大桌,围在一起吃个“大团圆”! 老奶奶发话了,我们首先备好几碗饭,点几样菜,敬献祖宗,旨在怀念先祖。随后,我们自饮自足,灯红酒绿,喝个满堂红。非遗中国春节,传统礼仪文化重在传承。按我们这里的习俗,除夕吃完团年饭,就去祖宗坟地向祖宗辞年,敬香、放鞭炮、作揖。再在墩台上有“新灵”(当年家中老人去世)的几户人家去走一走,在去世老人的灵位前敬香,并以平时的称呼叫一声,“某某某跟您郎一起拜年啦!”打躬作揖,燃放鞭炮(走动的人们自备鞭炮)。主人与邻居相互问候、递烟、敬茶。一番寒暄之后,“墩上人”缓步而别。用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以示辞年、拜年。借以表达对逝者的敬重和对其家人的尊敬之情。到了傍晚,一大家中派有几个代表结伴去祖宗坟头(墓地)“送坟灯”。很久以前是用纸张(纸张颜色不限)粘糊的“灯罩”,中间放置小瓶灯或插有蜡烛。送灯时,点燃小瓶灯或蜡烛以其燃烧完为止,照样装香、放鞭炮、作揖(如今有了安装电池的小红灯笼,起风不怕吹,下雨不怕淋,时髦亮丽)。俗话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夜间的灯”(遇上农历腊月小,也就是腊月二十九过年,晚上送灯),一时间,鞭炮四起,遍地灯火,祭拜先祖,一派喜庆。人们要是离开了原来的墩台,哪怕是搬迁外地居住的,也要赶回老家给祖宗送灯。如果路途遥远,也得托付本家亲属去“送灯”。或亲临坟地,或遥寄怀念,代表着“有人送灯”,后继有人。这一祭祖仪式代代相传。这种“拜年”的乡俗就在纯朴的乡风中展现。
儿子携孙儿们要去老家墩台走一走,过年时,与人见面打招呼,既讲“礼节”,又说话得体。言行举止包含着过年文化的习俗。我家祖母就这样教诲我们,“叫人不要本,只要舌头滚几滚”。要“滚”得有仪式,有光彩。通俗一点说,“你郎新年好!”除夕这一天,还是说“你郎过年好(这是辞别旧年的一天)!”遇见儿童少年,那就是“你过了热闹年,长帅了、长乖了(小伢们图热闹)!”遇到年轻人,就说“你郎过了发财年,财喜好(年轻人喜好玩牌,就说财运好)!”遇上老年人,就说“您过了福年,您郎健旺健旺(老年人就图个吉利)!”要是到了大年初一往后,就说您新年好,再随机配上自己的礼貌用语,因人而作,见事而作。这种新年见面的乡俗就在人们的相互问候中流淌!
新春赶庙会
除夕下午或是大年初一,我们这里有赶庙会的习俗。一年一度,总要去临近的杨林山逛庙会、赏风景。那庙会文化就在喜乐的新春中给人以寄托和憧憬。
初一清晨,乡村的鞭炮声接连不断。我们起了早床,自驾两个小车前往杨林山。也许是上午的空隙吧,车辆不那么多,顺利进入杨林山脚。人们来来往往,手提香纸,沿着缓缓的坡路顺势而上。我虽然有些气喘吁吁,但还是跟上了这些年轻伢们。
从后山来到天妃庙,一路香火袅袅,人流如梭。好在禁鞭,没有噪音震耳。当人们来到天妃圣母殿前,团团的人群抽签问喜,张张红板签揣入手中。什么“时来万铁化成金”,什么“两全其美人称羡”,什么“今日登科云路通”,什么“两家相许终身定”,什么“好过江边一叶舟”等等,真是语句新奇,各有千秋。我们这一家子聚拢来,请“解签人”一一解释,谈笑着各自的“机运”,心花怒放,喜色盈脸。这逛庙会问机运的习俗,让出行的喜气和美好的憧憬化作一股动力,共赴幸福的前程。
天妃庙雄踞山顶,碧光闪耀。长江傍山脚延伸,银白如带。对岸的远山逶迤连绵,群山起舞。一片春阳下,江水、沙滩、远山组成了一幅亮丽的水墨山水画。我们顺着庙前的台阶而下,转到山前的江滩边。“水光潋滟晴方好”,孙儿们抖擞精神,自然玩耍。打水漂、赏江景、拍倩影,谈笑风生,喜形如色。一张张合影照姿态自然,春色满面,大有春风惠我、春光宜人之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美不胜收。
后山脚,傍山的古铜色木桥曲径通幽,森林公园的自然风光如景如画。那“日月塘”“三国长廊文化”“子龙岗”“杨林山泵站”等组成了一幅连绵的画卷。我们傍山而行,沿途赏景,新春出行的习俗就在玩山逛景中尽情融和。
家和乐淘淘
暖冬,春色早临菜地,各种蔬菜青红亮眼。儿媳、孙儿们走走菜园,眼前一片新绿格外引人注意。“好多菜呀!”“这菜长得多旺啊!”“这菜地很有几厢田吧?”……大家不无感慨。菜地来了新人,老奶奶眯缝着眼,不时说着自己种菜的事,喜悦之情跃然脸上。
有时,儿媳、孙儿们去就近游玩,打球、跑步、玩健身器材,身心愉悦,健步洒脱。几个孙儿高大英俊,见奶奶从菜地回来,一个个走上前帮奶奶拎菜。奶奶满心欢喜,亲热之情涌上心头!
一顿可口的饭菜,就靠大家动手。儿媳掌灶,几个孙儿打下手。要蒸螃蟹了,大孙儿帮忙洗刷;要弄基围虾了,孙儿又是剪、又是掐。这些土特产和海鲜弄好了,即是“鲜洁家珍”,调和五味。大孙儿讲究吃火锅,每次回家过年都要做“牛肉火锅”。什么佐料,什么啤酒,什么下锅菜,是他一一配齐,一手操办。吃火锅时,那股香辣味让人热得冒汗。喝下几杯啤酒,清热解辣。人人脸上透着红润,但心里沁润着几分舒坦。这“和气生财”的习俗随着喷香的饭菜而倍加浓郁!
三天年(指大年三十、初一、初二)过去了,老奶奶忙着去菜场“提篮小卖”,要卖到中午才回家。做饭的事自然是儿媳操办。一大家子围桌吃饭,那各种荤腥配上几碗青青的蔬菜吃起来格外香甜。老奶奶晚上休息之时,一时兴致勃勃,邀了儿媳、孙儿“斗地主”,只打牌,不涉钱,图个娱乐。一阵阵哈哈的笑语响彻堂屋,团聚的亲情久久回荡!
虽然我家在农村,过年就这么朴实,不讲铺张,不大放鞭炮,不讲“牌宝迎宾客”。注重过年的礼节,但不十分刻意。谈的是家事,议的是读书,讲的是打工挣钱,叙的是亲情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