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传美
监利,这座千年古城,因吴国派官“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析华容县置监利县。这片沃土,不仅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中国小龙虾第一县,还是全国生猪出口和调出大县,常住人口超过百万。2024年12月9日至10日,我们慕名而至,只为一品“监利早酒”的独特风情,亲身体验这份烟火人间的诗韵。
晨光破晓之际,监利的大街小巷被轻纱般的雾气笼罩,食物的香气如丝般萦绕。整座古城仿佛在晨曦的轻抚下苏醒,悠悠地展现其历史深厚的文化气韵。身处这座依傍长江、濒临洪湖的千年城池,仿佛步入一幅泼墨画卷,而“早酒”,正是这画卷中鲜明而生动的一抹亮色。它如同晨曦中一曲悠扬的歌谣,唱出了监利人对生活的深情热爱,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烟火诗意。
监利早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监利地处交通要冲,码头繁忙,渔民与搬运工为抵御清晨的寒气、提振体力,习惯饮一杯热酒。这一朴素的习惯,经过岁月的沉淀,逐渐升华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从城市中心到汪桥、朱河、新沟、毛市等乡镇,早酒的醇香处处弥漫,以城区宋家湾小平早酒、汪桥镇庆丰早酒以及新沟镇18号早酒铺最为有名。在监利城区,早酒铺更是星罗棋布,数量多达千余家。北门跃进桥穆记老字号、牛肉王早酒铺、买买提早酒店、东区市场小李拉面早酒店等,皆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早酒圣地”。而那隐匿在老城深巷中的早酒一条街,更是集聚了早酒文化的精髓,醇厚的酒香宛若岁月陈酿,令人流连忘返。
从清晨四五点的熹微晨光到正午的暖阳高照,正是监利早酒的黄金时段。酒品多以本地自酿的高粱酒、玉米酒、荞麦酒为主,每一种都散发着土地的醇香与厚重。近年来,啤酒、果酒等现代酒品也悄然融入,让监利早酒文化焕发出别样的活力。白酒价格极为亲民,仅两元便可畅饮,显示出监利人民热情好客的本色。
在监利早酒中,“土火锅”颇具特色,大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锅,而是用浅浅的土瓷碟子中倒入酒精,上面摆上瓷碗,碗里放上红烧或卤制的各种食材,点燃酒精加热,边吃、边喝、边闲聊,这是独属于监利早酒的恬淡闲逸。在这里,三五知己围坐小桌,热气氤氲间,点几道特色菜:牛羊杂的浓香,似是草原与市井的美妙融合,在舌尖上跳跃出灵动的滋味;肥肠的醇厚,如岁月沉淀的浓郁韵味,缓缓在口腔中散开,点燃味蕾的激情;九宫格卤菜的精致,蒸格子的软糯丰腴,再配上油炸小团子、油条、面窝、锅盔等酥脆小食,或一碗炒豆皮,或一碗飘香的“码子面”——鳝丝爽滑、财鱼鲜嫩、猪肝腰花醇厚,每一口皆是对生活的深情品味,每一味都在生动诠释着监利的风土人情。
监利早酒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不饮酒的人而言,一碗特色蛋酒或一杯免费热茶同样能体会这份温暖与舒适。往昔,这酒是渔民与搬运工在寒晨中驱寒提神的慰藉,是他们辛苦劳作时的能量来源;如今,它是人们放慢节奏、享受生活的美好象征。对老人来说,舌尖唤醒岁月时光,每一口早酒都似翻阅一段岁月的记忆;对游子而言,人间有味是清欢,那熟悉的酒香是家乡最深沉的呼唤。监利早酒,也成为监利人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方式之一,“监利酒、天下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曾以专题片《老城街巷的监利早酒》向全国介绍这一传统,将其推向了更广的舞台,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味这一地道风情。
老桌椅,土火锅,一碗酒,几道菜,监利早酒无需繁复的仪式,一切随心随意随性。酒杯轻晃,笑声回荡,幽默相随,快乐不忘。在袅袅蒸腾的热气中轻啜一杯酒,酒液的辛辣初尝如生活的磨砺,而随之而来的甘甜却像岁月馈赠的温暖。一缕温热的酒意缓缓滑过喉间,仿佛晨曦驱散了清晨的寒意。它唤醒的不仅是身心,更是人们对往昔的追忆,对当下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监利早酒,不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古城街巷中一首悠远而绵长的烟火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