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18日
第A006版:江津书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子长秧歌

  □ 郝随穗

  春节前的腊月天,城市有机更新下的子长城,迎来了一场瑞雪,皑皑白雪下的子长秧歌正在这座美丽的小城紧张排列着,一朵朵雪花伴随着锣鼓声,在天空中盛开。子长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在子长唢呐、子长剪纸、子长道情和子长说书等响当当的民间艺术之中,子长秧歌同样代表着这方水土优秀的民间艺术,在今年的“延安过大年”活动和“干干净净过大年”的氛围中,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欢快奔放的优美舞姿,为春节增添了浓浓年味。

  扭大秧歌的俊女子和后生们,个个扭得顾盼多姿、喜气洋洋,俊女子双手执扇,扭出了缤纷灿烂的彩扇之海,后生们高手举伞,扭出了绚丽多彩的花伞漫天。这飞舞的彩扇花伞,渲染了此刻的时空,天地间无处不在秧歌舞,在急促的鼓点声中,充溢着每一个角落。“三柴板”集唱、说、舞、演为一体,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与子长说书这两项非遗结合在一起,秧歌场面所呈现的气象,是这两种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带来的腾跃,给秧歌赋予了物象生动的磅礴气势。子长唢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人唢呐手和小唢呐手一起表演的经典曲牌和红色歌曲音乐,把此刻的时间带到了久远的记忆之中,特别是《党中央来到瓦窑堡》《老谢总指挥》等具有鲜明的子长红色符号的曲子响起时,瓦窑堡这块红色土地上流转的时光,一次次转身致敬先烈们走过的峥嵘岁月。

  子长秧歌是陕北年俗文化中典型的艺术形式,在欢快、热烈、生动、喜庆的演绎中,融入了子长人的豪情与豪迈、包容与豁达的个性,以及对万物的崇拜与敬仰,极大丰富了秧歌内容,有效提高了秧歌的张力和观赏性,把秧歌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子长人的风骨、风范、风雅无不在这洒脱、优美的秧歌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子长秧歌是春信。当绸缎、扇子、唢呐、三弦、三才板等与秧歌关联的道具,在春信中相互辉映、相互呼应、相互成全,大地上所有的事物在锣鼓声中接收到了春天的邀请,山河草木在春光中把最美的春色献给这片土地。

  子长不仅有将军文化的血性豪爽,和出生入死的义薄云天,更有陕北文化的盛大灿烂和阔达厚重。在一脉相承的陕北文化的高度认同下,传承、挖掘、整理、呈现的子长民间文化艺术极具特色,充分展示了这方水土哺育的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

  子长秧歌是春潮。山谷里回响的锣鼓声、广场上跃动的舞步、伞头唱出的信天游、说书匠道出的人情世故、唢呐吹出的桑梓深情,在春潮中泛起朵朵浪花,大地上席卷而过的秧歌是海洋,唤醒了这片土地的春天,这片土地呈现出最美的春景。

  陕北秧歌更是黄土地上千百年来不朽的艺术灵魂,而子长秧歌所表达的正是这片土地的诉求、祈愿、祝福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礼赞!

  子长秧歌是子长历史与文化关照和哺育下的精神体现,是抒发国泰民安和时代风采的灵魂之舞,是子长人繁华大道的盛世咏颂。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