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大中
唐开元年间宰相诗人张九龄,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韶州曲江,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被誉为文坛宗匠、岭南第一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在荆州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宝贵岁月,创作出大量不朽篇章和传世之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张九龄回曲江拜扫先人之墓,因病去世。
张九龄在荆州的主要诗作,原荆州地委宣传部1982年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荆州》选录了“四登”,即《登荆州城望江》《登郡城南楼》《三月三日登龙山》《登古阳云台》,颇有代表性。但是笔者认为,在“四登”之前,应当加上《望月怀远》和《感遇十二首》。因为这两首五言古诗是张九龄的传世名篇,在史上影响广阔而深远。
张九龄《望月怀远》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创作《望月怀远》的具体地点虽然难以考究,但很多人都相信是张九龄在荆州古城南楼上写的,这里是遥望明月、抒发情感的最佳地点。张九龄被贬荆州,身处异乡,远离政治中心,中秋之夜仰望明月,遥对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心中涌起深深的思念之情,写下《望月怀远》,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史上咏中秋节诗词名句中的名句。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巧妙地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感慨身世、表现操守,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厚重真挚、令人动容。张九龄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各首诗分别通过不同的植物或自然现象,表达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历代都对这组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雕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刻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理,具有雅正冲淡、体合《风》《骚》的艺术特色,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
张九龄《登荆州城望江》写道:“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此诗原来是两首五言绝句,但在《唐诗别裁集》中被合为一首律诗呈现。全诗通过描绘长江的壮阔景象,寓情于景,将诗人的感慨与忧愁巧妙地融入其中,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深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诗句对仗工整,语言凝炼形象,节奏韵律和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张九龄《登郡城南楼》写道:“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云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澹澹澄江漫,飞飞度鸟疾。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驽铅虽自勉,仓廪素非实。陈力倘无效,谢病从芝术。”诗中郡城南楼,指的是荆州古城南楼,张九龄被贬荆州期间,常登此楼赋诗,后人称之“曲江楼”。《登郡城南楼》是一首描绘诗人登高远眺、抒发感慨的五言古诗,借景抒情,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九龄《三月三日登龙山》写道:“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荆州龙山,也称为八岭山,是荆州的重要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古人习惯在春季上巳日到水边洗濯,祓除宿垢和灾祸,三月三日登龙山就是这种习俗的延伸。这首诗描绘诗人登上龙山的所见所感,抒发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感慨。
张九龄《登古阳云台》诗中所写的古阳云台,即阳春台,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境内。1982年时,钟祥属原荆州地区管辖,所以原荆州地委宣传部将此诗录入《历代诗人咏荆州》。这首诗回顾楚国历史事件,追忆美好女性形象,表达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哀伤。
除此之外,张九龄还写有《登荆州城楼》《荆州作二首》《九月九日登龙山》《樊妃》《咏史》《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等二十多首诗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皆为佳篇,流传甚广。
总之,在荆州期间,张九龄虽然身处逆境,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孜孜追求,展现了伟大文学家的才华和造诣,反映出著名政治家的胸襟和抱负。通过这些诗作,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张九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世界。同时,这些诗作也为荆州历史和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