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平
中华五千年文脉,在年复一年的节令更迭中流淌不息。当立春的柳枝拂过写满沧桑的荆州古城墙,当清明的细雨浸润车马护佑的楚王陵,当冬至的糯米香飘百里洪湖时,一部鲜活的、集江汉平原民俗文化之大成的《荆楚岁时记》,正在现代的时空中徐徐展开崭新的画卷。而中国春节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更为荆州文旅创新节令文化习俗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五万年人类史、五千年建城史、五百年建都史,不仅是楚国最强盛时期都城所在地,也是中华岁时文明的重要基因库,更是江汉平原民俗文化中心和汇集地。独具地方习俗特色的二十四节气物候密码,与荆楚先民的智慧结晶,正等待着我们用创新的理念去开启荆州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岁时密码:解码《荆楚岁时记》的当代价值
《荆楚岁时记》为南朝梁宗懔所撰,是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书中记述了荆州乃至整个荆楚地区的民间习俗和民间故事,是一部江汉平原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图谱和岁时节令习俗图景。
宗懔从小在江陵长大,曾任荆州别驾和江陵令,在萧绎于江陵城即帝位后,擢为尚书郎。千百年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荆楚习俗,仍在荆州各地鲜活地呈现。如,正月初七“人日”戴人胜的祈福仪式,立春时“闹春景”的喜庆场面、端午"蓄兰沐浴"的养生智慧,腊八“逐疫”傩舞的原始戏剧形态……
这些看似寻常的荆楚民间习俗,实则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并在历史的蜿蜒中得到传承与创新。如,时至今日,在荆州马山仍保留着“春分”日“竖蛋”测阴阳平衡的古老游戏;在监利柘木乡仍延续着夏至日“尝新”祭祀的农耕传统,在松滋仍流行着中秋节相互赠送月饼与西瓜的传统。而在春节习俗上,民俗文化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每当腊月二十四小年过后,荆州各地乡村都开始了“忙年”,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塌豆皮、杵糍粑、打豆腐、炒豆泡、熬麻糖、杀年猪……
这些活态传承的民间习俗,恰似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密码,亟待系统性的梳理与创新性转化,以助推荆州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节气活化:构建全时全域文旅新生态
立春鞭春牛的农耕剧场,清明寒食宴的美食地图,霜降采菱角的湿地体验——荆州可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线,以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精心梳理传统习俗文化的基础上,以“活化”为手段,努力打造“月月有主题,旬旬有惊喜”的民俗文化旅游矩阵。比如,春分时节,在石首桃花山举办“桃花节”时,可以融合古楚太阳崇拜,将“桃花祭”与现代农业观光结合起来;端午节期间,可以在荆州城区的草市或洪湖新堤,举办独具特色的全国凤舟比赛;处暑时节,洪湖和监利可以在洪湖、荆州区和沙市区及文旅区可以在长湖举办采莲节,将《楚辞》中的“芙蓉裳”化作沉浸式汉服体验。
还可以考虑依托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和园博园、方特等景区,通过AR技术复原楚人观测星象的“望气台”,借助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再现楚人“云梦之会”时“牵钩之戏”队伍“绵亘数里,鸣鼓牵之”的盛大场面、明清时期荆州古城端午龙舟竞渡的盛景,以及上世纪80年代江陵举办元宵灯会时古城万人空巷时地尽情狂欢……用宏大的科技赋能让古老习俗焕发出时代光彩,创造出鲜活的荆州“清明上河图”,打造成为荆州旅游的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
总之,围绕着岁时文化,将荆州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民间传说、诗词楹联文化,融独特的节令文化活动、祭祀活动、农时活动和特色美食文化于一体,打造出全新的荆楚传统习俗旅游产品。
非遗创新: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
目前,在荆州的大专院校和非遗工坊里,楚式漆器技艺正与节气美学碰撞出新火花:春兰秋菊的纹样化作二十四节气伴手礼,青铜、丝绸、玉器上的纹饰正在融入现代家居设计。
荆州众多的“非遗”项目和民间文艺表现形式,特别是其中与岁时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相关的项目:如五虾闹鮕、打莲湘、蚌壳精、彩莲船等土生土长的民间绝活,有特色、“土味”浓、接地气,能够很好的与旅游进行嫁接。
创立基于“荆州味道”品牌效应,推出“楚菜地标美食”品牌,如将“立春”的春饼和春卷、“立冬”的团子宴、“小雪”的腊味煲等节令符号鲜明的美食,包装成特色餐饮IP。还可以将现在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荆州美食,如荆州鱼糕、洪湖莲藕、公安牛肉等,打造成荆州节令美食的拳头产品。
创意“岁时盲盒”概念——每一个节气推出包含非遗手作、民俗体验券、时令美食的文创组合,让游客把“荆楚岁时”带回家。目前,这种“可带走的文化体验”正形成新型消费增长点。
全球叙事:构建文化传播新格局
《荆楚岁时记》在东亚诸国影响非常大,如韩国将江陵视为中国岁时文化的故乡,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来江陵来考察端午习俗。《荆楚岁时记》很早就已传到了日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和《本朝月令》书中曾多处引用“五月五日”荆楚用五彩丝系臂为长命缕的习俗。《荆楚岁时记》所载的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也曾流行于日本宫廷,后来才扩散到民间,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可见,东亚一些国家的岁时习俗与中国岁时文化之间有着的渊源的关系。因此,荆州可以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打造“楚人观天”国际文化IP,在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以“楚历法”为主题的沉浸式演出,用全息技术演绎二十八星宿的传说;在熊家冢楚王陵,打造以楚国祭祀文化展示为核心内容的荆州“江陵祭”;在荆州区阴湘城、公安鸡鸣城、石首走马岭、松滋桂花树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打造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体验园。
与此同时,通过搭建“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现荆州出土的楚简和汉简,从古人的文字记载里解读接地气的荆楚习俗文化。打造“数字宗懔”AI导游系统,让昔日的“荆州别驾”和“江陵令”成为穿越千年的习俗文化使者,用多国语言向世界讲述荆楚岁时故事。
此刻,站在楚故都纪南城的城垣上远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积淀的厚重,更是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当立春的彩幡再次飘扬在宾阳楼上,当寒露的菊酒香弥漫在万达广场,当重阳的茱萸插在八岭山上……荆州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经、旅游为纬,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锦绣华章。
我们解码荆楚岁时密码,创新民俗文化呈现方式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使每个节气都成为文化觉醒的契机,让每次节庆活动都成为文明对话的窗口。这,就是荆州文化自信最生动的当代诠释和文化旅游产业亟待开发的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