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卫东
荆南大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作家碧野先生到此采风,登高望远,映入眼帘的是,金光灿灿的果园、洁白耀眼的棉田、翠绿如玉的竹林,好一幅物阜民丰的山水田园画卷。碧野先生心潮澎湃,情不自禁,挥笔写就脍炙人口的动人篇章《荆南散记》,见诸《人民日报》副刊。一时间,“金松滋”、“银公安”、“玉石首”的美誉传播四方。
或许,古往今来的名家大师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是相通的,不约而同垂青荆南的旖旎风光、富饶丰腴、民风淳朴。无独有偶,北宋大文豪黄庭坚也曾两次途经荆南松滋,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逸闻趣事。第一次因故谪贬,投宿于街河市僻静草庵,长老通慧殷勤款待。晚膳完毕,黄庭坚虔诚燃香拜佛,但见香炉里倒插一支中楷狼毫,仔细瞧来,竟是他蜀中丢失多年的心爱之笔,管尾隐约可见“山谷”二字。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急忙询问何以得之,长老回答:“浚井所得”,随即将笔物归还原主,黄庭坚拒收相赠。长老又请他品尝井中泉水,山谷道人连品数口,顿感与蜀中泉味相同,清澈甘洌,谓之甘泉。送走黄庭坚,长老大惑:“蜀中之物,离此地千里迢迢,何以入楚?”信手将手中之笔插入井畔湿润之地,不多时,此笔泛青,长出嫩芽;几天之后,片片修竹,枝繁叶茂,竹节五枝,如蛟龙现爪。若移植他处,则枯败凋零。乡人奇之,惊叹此竹历尽艰辛,风骨犹存,谓之苦竹。长老感恩神灵造化,乃游方化缘,重修寺院,命名“苦竹寺”。第二次黄庭坚遇赦归来,但见此地寺宇轩昂,人潮涌动,疏竹摇曳,林木葱茏,联想自己一生的跌宕起伏,感慨不已,遂题词一首:“云生草履踏芒鞋,双手摩娑醉眼开。竹苦鸣柯招野趣,泉甘濡笔写诗才。梵声高处群鸦唱,塔影空中落雁回。通慧老僧能识我,当年山谷又重来。”
“苦竹甘泉”位居松滋古八景之首,不单单是它的美妙传说在古代中国文坛争奇斗艳,最为重要的是,至此以后为乐乡的红土地蕴育了生生不息的文脉氤氲。景区就坐落在享誉荆楚的高中名校——松滋二中校园内。这是一所具有厚重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乡村学府,也是一颗深藏荆南原野、沾满泥土芬芳、照亮学子前行之路、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在那风雨飘摇、救亡图存的旧中国,学校六迁校址,从本县的老城、刘家场、卸甲坪乃至鄂西的恩施、长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于,1944年落户于松滋的街河市。
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这里传颂着播撒革命火种的英雄赞歌,星星之火熊熊燃烧。大革命失败后,一位出生江陵郝穴、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年轻女子毅然决然来到街河市,成为当时“向上学校”的新教员。她的身影活跃在农家草房,她的足迹踏遍乡间小道,她便是首任中共松滋县委书记、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同志。此后不久,震惊荆南的农民武装暴动九岭岗起义在街河市近邻爆发,并成立了松滋县苏维埃政府。离二中校园数里之地有一颗古老的银杏树,当地人俗称白果树,500多年的风霜雪雨击不倒它的伟岸身躯,树冠葱郁,好似华盖,遮天蔽日,古朴苍劲;树根有如一只巨手牢牢抓紧大地。这是一棵历经岁月洗礼的红色之树,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树”,树干上刷过“推翻旧世界,农奴要解放”的醒目标语。当年,时任红四军军长、红二军团总指挥的贺龙,铁血征战,数次辗转松滋。贺龙常将战马拴在白果树下,集会演说,宣讲劳苦大众要翻身的道理,动员工农群众参加红军。附近的农家子弟李文清,不堪地主恶霸的恣意欺凌,怀揣为穷苦百姓报仇雪恨的朴实想法,跟随贺龙元帅走上了革命道路。李文清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在枪林弹雨中一路拼杀,浑身上下伤痕累累,右眼也不幸失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人称失目将军。
和平建国时期,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举国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这里是乐乡大地莘莘学子求知求真、昂扬向上的沃土良田。本人有幸在二中校园度过了如歌如诗、如梦如幻、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三年,那些鲜活的记忆至今历历在目。高中岁月,演绎多少青葱年华的美好故事,那是凤凰涅槃前的浴火淬炼。慈爱博学的老师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青砖黛瓦平房教室里朝气蓬勃、书声朗朗,典雅精致的四合书苑曲径通幽、墨香浓郁,饱经沧桑的古皂金钟树影斑驳、铃声悠扬。夏日的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拎着水桶,欢呼雀跃涌向甘泉井边,清澈甘甜的井水滋润躁动的青春、拂去学业的重负。1985年8月的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刘家场骑着自行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公路奋力奔驰,满头大汗冲进街河市二中的门卫室,刚好听见门房师傅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喂、喂,知道了,学生叫易卫东,录取的学校是华中师范大学。”上苍啊! 冥冥之中莫非是你的旨意,特意安排我恰巧此时赶来聆听这千古绝唱。
窥一斑而知全豹。数十年来,多少像我一样身世平平的乐乡子弟,带着父母的叮嘱、肩负亲友的期许,从湖区、山区、平原、丘陵汇聚校园,迈进绿树成荫、青石留痕、书香四溢的乡村学府,宛如鱼儿游回大海、雄鹰翱翔天空,尽情汲取知识的营养,忘情放飞自由的心灵。我命由我不由天,学子们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赛场,气定神闲,专心答题,稳定发挥,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收获的喜悦,在灿烂的年华里绽放绚丽的花朵,蹚出了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母校的恩情永生难忘。离别校园四十载,轻轻的,再一次走进二中,梧桐大道笔直敞亮,碧潭映柳情深意长,抚摸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闻青春笑语,览苦竹甘泉,阅厚重校史。忆往昔,千年文脉,那些历久弥新的悠远传说如壁画般次第呈现;看今朝,百年学府,校园里弥漫着令人陶醉的精气神韵,好似金松大地竞相盛开的火棘花,质朴无华,活力无限,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