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26日
第A004版:专题报道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公安农商银行:

金融“薪火”破解种业“芯片”融资难

    公安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走访小微企业。

  春耕时节的公安县章田寺乡,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内,一粒粒金色种子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种业企业曾长期面临“研发难、融资难、抗风险难”的困境。如何用金融活水破解种业融资难题?公安农商银行以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

  “卡”在哪?种业融资遭遇三重难关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每一步,都是真金白银的较量。”湖北大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光荣感慨。2024年初遭遇极端天气重创,300万元救灾贷款及时到账,让企业得以快速复工复产。作为种业全链条的缩影,大楚农业的困境折射出行业共性难题:研发投入大,一个水稻新品种需8到10年研发,年均投入超200万元;生产周期长,制种从播种到收储需10个月,期间资金占用量大;抗风险弱,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常导致资金链紧绷,行业平均坏账率达5.7%。“传统贷款要抵押、等审批,种业企业‘等不起’。”公安农商银行行长龚德爽坦言,过去因缺乏适配金融产品,种业贷款余额长期不足2000万元。

  怎么“破”?定制化产品打通融资堵点

  大楚农业困境的转折始于一场“金融驰援”。2020年疫情导致销售回款停滞,公安农商银行创新“纳税诚信贷+种业振兴贷+救灾应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专利技术贷”组合产品,次日即放款300万元。该行还落实“金融村官”驻村办公制度,实时对接企业需求;建立种业企业“白名单”,预授信额度达2300万元,带动县域制种面积增长45%,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4.3%。

  有何效?产业链与共富链“双链融合”

  在达仁村村民刘洋看来,金融活水不仅润泽企业,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他将土地流转给大楚农业后,年租金收入超万元,同时在种子烘干车间工作,月工资达5000元,“现在挣双份钱,比过去种地强多了!”

  这样的故事在公安县并不鲜见。企业强链:大楚农业获贷后建成智能温室、分子育种实验室,制种亩产提升30%;农户增收:150余户制种农户获“惠农贷”支持,户均年收入增加2.4万元;产业升级:全县形成“研发-制种-加工-物流”全链条,种业产值突破2亿元。

  更深远的变化藏在数据里:通过“整村授信”工程,章田寺乡228户农户获得1100万元信贷支持,返乡创业人数同比增长65%,昔日“空心村”变身“种业小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