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洪湖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摆在优先位置,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洪湖市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64.93万吨,稳居全省第十,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居全省前列。油菜产量7.58万吨(荆州第二),水产品总量45.97万吨(全省首位),莲藕产量30万吨(全省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4.5亿元,农产品质监合格率超98%,获评中国小龙虾十强县市、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农产品生产贡献力百强等荣誉,农业基础持续夯实。
重点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依托水产资源发展稻莲鱼虾蟹五大产业,培育淡水产品、粮油加工等重点产业链。“洪湖莲藕”、调味小龙虾、淡水鱼糜在全国占有优势市场份额。2024年莲藕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100.2亿元。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8%,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6。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洪湖市拥有3家国家级和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28万名农户深度参与。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成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洪湖莲藕”连续获评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供应链平台2024年线上交易额突破15亿元。
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推进莲藕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洪湖莲藕”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获评全国地理标志百强县,入选全国“土特产”推荐名单。培育企业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乡土特色品牌”的发展格局,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稳中有进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争取中央、省级项目投资,从2019年新建项目2000元/亩增加至2024年新建项目3000元/亩、改造提升项目2342元/亩,全市共建成99.13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97.6%。
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以来实施东荆河堤加固、洪湖分蓄洪区建设等32项水利工程,总投资29.5亿元,涵盖河流治理、泵站改造、灌区续建及西部水厂新建等项目。防洪体系逐步完善,排涝减灾能力稳步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推进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353.4公里,其中县道322.5公里、乡道1341.3公里、村道1689.6公里,农村公路桥梁776座,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1.33公里/平方公里,建制村通硬化路达100%。
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等建设。大力资金改造全市农村电网,解决乡村发展瓶颈。预计2025年底,“村网共建”电力服务比例将达到100%全覆盖。完成69个行政村的充电桩建设,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5G通信已实现“村村通”,覆盖率达到100%。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断优化
加强教联体建设。洪湖市2024年投入2.02亿元改善34所学校条件,开发区小学等新建项目投用,新增学位3150个。84所中小学组建25个教联体,义务教育覆盖率100%,融合型教联体占比55.56%。义教学校数字化建设师机比1:1、生机比8:1。市实验小学等10校获评“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人民医院创三乙、妇幼保健院创二甲,建成2个紧密型医共体覆盖公立医院。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运行,实现261项检验互认。实施医共体支付改革,上线医保电子处方平台(覆盖170家机构)。2024年医保参保率95%,职工、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80%、70%,农村低收入人口医保待遇落实率超99%。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福利院直管改革,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949户,建成31家养老机构、5个综合体和25处日间照料中心。市社会福利院等4家机构获评省级“三级养老机构”,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转化,全市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95%。选聘534名村级荣誉书记(发展顾问)参与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成功培育一批基层治理样板村(社区)。黄家口镇《志愿服务凝聚合力 乡风文明滋润民心》入选湖北省2024年度乡村治理优秀典型案例。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选派75个市直单位150支工作组(955人)进驻292个村社开展“清渠洁岸·共同缔造”行动,建立“五张清单”推进“六类问题”整治。分三批建成101个示范试点,构建“五小”机制完善组织体系,优化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矛盾县域内解决”,全年无重大群体事件。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效。强化规划引领乡村建设,推广洪湖市美丽乡村民居图集,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机制、宣传机制、保洁机制、投入机制“四个机制”,规划设计4条人居环境整治重点线路,打造7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坚定不移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7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到54.7%,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覆盖率达100%。
农业农村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为契机,率先在龙口镇开展先行试点,有序推进延包工作,规范签订三轮延包合同8135份至2058年。进一步完善市乡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线上备案规范合同1.67万份(16.94万亩)。要求新型经营主体按300元/亩标准缴纳风险保障金并纳入财政监管。依托产业连片发展,引导土地流转带动17个试点村规模经营,新增流转1.67万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市作为全国第四批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按照“先行先试、规范操作、压茬进行、梯次更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专班、制定方案、清产核资、界定成员、量化股权、成立经济组织、制定规章等工作流程,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30个,经济合作社210个,所有成员信息、股东信息、股权配置信息已录入全国产权管理系统。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产苗种本地化繁育、莲藕品种培育、再生稻机收减损、淡水鱼糜加工、莲藕加工等一批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得以攻关和转化应用。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华贵饮品与省农科院、英梦生态与中科院等10余项技术达成合作。
人才振兴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培训提升振兴能力。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推进三务公开及监督衔接,集中整治腐败问题,解决群众关切。
健全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开展农村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行动及培训项目,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建设,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洪湖市农业农村局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聚焦构建“六个体系”,建设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四个核心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