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12日
第A003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

锚定农业强市 打造新时代江汉平原“鱼米之乡”

  □ 记者 杨萌 通讯员 徐峰 黄明

  近年来,荆州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全链升级,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作为“461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板块,农产品加工业已成长为荆州市四个千亿产业之一。

  新的一年,荆州农业农村系统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新春第一会”精神,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加快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个“核心区”? 近日,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了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

  问:目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我市智能化农机普及应用情况如何?

  答: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的引导带动下,我市的智慧农机装备得到迅猛发展。全市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达到3840台,仅去年就新增1100台。接入湖北省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平台的农机作业质量监测终端已经达到了11555套,安装无人驾驶辅助设备656套。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化装备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市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问:荆州正在打造国家级荆州农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

  答:目前,国家级荆州优质农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核心区已有中国供销·荆州智慧冷链产业园(一期)、栗满多品牌连锁供应链基地、联投·增益楚菜食品加工产业园3家供应链企业相继投产运营。荆州高新区中国食谷·华中国际预制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一标段19个单体中15个主体已完工;二标段10个单体中3个单体正在进行主体施工,7个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三标段2个单体正在进行主体施工。联投·增益楚菜食品加工产业园工业地块冷库、1号车间、配套用房主体已经封顶,商业地块一期商铺已经开始打桩,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新两湖市场与省农发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已进场复工。复兴大道跨江汉运河主桥正式建成通车,荆秘路、马跑泉路、桃园路、王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按月度计划有序推进。

  问:作为农业大市,我们如何发挥农业基础优势,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总量中农业占比三分之一以上?

  答:加快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唯有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自觉在“支点建设”中找方向、明坐标。按照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市州地区的目标,推动发展质效上向企业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供应链平台建设、绿色高效转型。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抓农业,以发展理念的升级推动农业管理、加工等各环节的全面升级。

  一是在招大育强上下功夫。大力开展以商招商成功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对标省级十条产业链,瞄准行业头部企业重点出击,通过引入省农发集团等战略合作方采取入股等方式,加快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指导重点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路径转变,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新的增长点。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打造企业雁阵梯队。加大向上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完善和创设财税扶持政策,聚焦重点“精准滴灌”,加强“兴农撮合”力度。

  二是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持续实施“荆州味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壮大“荆”字号品牌家族。以“荆州味道”为引领,重点打造“江汉大米”“洪湖莲藕”“荆州鱼糕”“松滋土鸡”“公安牛肉”“三湖黄桃”“石首笔架鱼肚”等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公用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三是在产销转型上下功夫。借助湖北优质农产品走进北上广深等契机,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开展产销对接,提升荆州优质农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平台,鼓励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签约专业电商服务机构,开通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联通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打通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打造品质和品牌两个核心,及时适应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的转变,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