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14日
第A004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省级非遗项目荆州渔门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春芳——

期待非遗拳法打出“年轻态”

  渔门拳传承历史达900余年,成功入选湖北省非遗名录,也是荆州首个省级体育类非遗项目。近日,《好人开讲》栏目刊播了省级非遗项目荆州渔门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荆州渔门拳第三代传承人徐春芳的故事。

  “偏西,预备起!”早上7时,沙市区太师渊公园,省级非遗项目荆州渔门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荆州渔门拳第三代传承人徐春芳正带领师兄弟们进行练习。

  “偏西是渔门拳的开山拳法。”徐春芳介绍,与其他地区的“鱼门拳”不同,荆州“渔门拳”多了三点水,这种拳法将水上捕鱼动作与搏击相结合,“你看这个擒拿动作,就像抓鱼。”徐春芳示范时,双手如渔人收网,脚步似踏浪而行。

  清光绪年间,徐春芳的两位师爷——四川毛犇、山东单泰和来到荆州定居,两人将一身武艺尽数传授给徐春芳的师父王俊忠。王俊忠将南北拳法的特点相融合,并吸收荆州本土特色,最终形成了荆州渔门拳。

  当年的手抄拳谱保存至今,纸张泛黄,沉淀着岁月的痕迹。“这都是我们渔门的宝贝。”徐春芳笑着介绍:“这一本是师父写的《内十八·五行功》,即养生功,可以帮助活血化瘀、强身健体。”

  经收集整理,荆州渔门拳现含有拳、械套路:短拳11套、长拳6套、器械18套,内外功法5套,综合典籍3类。具有南拳北拳兼容、外功内功兼具、武术医术兼备、武功武德兼修的特点。

  荆州渔门拳第四代传承人、徐春芳的徒弟鲁雪艳说:“跟徐老师学习大概有3年时间,与练太极相比,渔门拳的力量性比较强,太极讲究松、柔,它则讲究刚劲、力量。一套拳打下来,全身都出汗。”

  1966年,16岁的徐春芳拜王俊忠为师,最初只是因为身体不好,想通过锻炼强身健体,但渐渐地,他对渔门拳的感情越来越深。他说:“随着天天练习,身体慢慢好起来了,越练越喜欢,到现在已有59年,基本上没间断过。”

  当年一起拜师学艺的师兄弟们,也一直坚持至今。徐春芳的师弟高基发介绍,渔门拳现有弟子五六十人,1个教学基地,4个训练场所,“平时经常组织活动,一召集大家就都来了。”

  但传承危机不容轻视,徐春芳坦言:“最小的徒弟已40多岁。”为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武术,渔门拳研究协会成立。3年前,他们开始进社区、进学校,接下来,还将建设武术培训基地。

  沙市区朝阳街道周梁玉桥社区居民谭德明说,经常参加渔门拳研究协会组织的活动,和大家一起练习渔门拳,既能强身健体,又很开心。

  近年来,徐春芳已带出近百名徒弟,从未收过学费。他说,作为目前荆州渔门拳唯一的市级传承人,又是一名党员,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

  “传统武术需要年轻人接力。”近日,看着操场上练拳的孩子,徐春芳的眼里充满期待。当一年级学生也能打出一整套招式时,这门传承900年的拳法,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记者 匡月晴 吴斌 董奥)

  编辑观点:

  传承非遗拳法,匠心坚守初心,为省级非遗项目荆州渔门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荆州渔门拳第三代传承人徐春芳点赞!

  期待我市各地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度,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非遗保护和传承,更离不开青春的力量。期待更多青年感受非遗、爱上非遗,接力前行,成为非遗传承新力量,赋予传统非遗文化新的内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