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繁华
“老板,上一壶酒,来三个小蝶,弄一盘土芋头蒸骨头。”村民早早上街,三三两两坐成一桌,举起酒杯,谈天说地。
虽然天气寒冷,但有酒助兴,几个好友脸上泛着红光。那一盘土芋头冒着热气,烟火气十足。
土芋头走俏了。街头的早酒就少不了这一盘土芋头。农家办喜事还到处收集土芋头呢! 土芋头成了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菜。
清晨的柘木菜市场,小摊小贩挤满了街头。有人拿着蛇皮袋穿梭于菜摊间,“我要几十斤土芋头!”“还有么? 我都收了。”这土芋头一时间问起“安”来(俗语)。柘木街是个人口集中的地方,菜市场的生意格外“火热”。附近乡镇何桥的、尺八的、白螺的都开着满载农产品的车辆来赶集,五花八门的叫卖声昭示着市场的繁荣。
看看镇上的小摊贩,那一长溜摆开,从头到尾,就有20多家卖芋头的。这些中年妇女和老婆婆们擅长卖芋头。卖芋头的杨奶奶说,她头天晚上,就穿套鞋用脚踩、或用拖耙子撞洗芋头,反复冲洗多遍以后,去掉粗皮,再过滤。等到凌晨5点,她就起床,来到菜市场的摊位守候。
卖芋头多是一边卖一边刮,这样刮出的芋头新鲜、嫩白,易抢手。要是有人预定,晚上还得赶“货”,刮出来放置冰箱。“来一碗芋头吧!”“能带点芋头回去吗?”这些“芋头妑妑”们用朴实的话语招揽过往的客人,总能买十来斤或二三十斤不等。提篮小卖,挣几个油盐钱,心里快活得很。有时,碰不上好机会,还得守候一上午。她们互相传手,帮助销售,以求芋头尽快脱手。
土芋头也叫毛芋头,是地方土特产。个头大小不一,身子椭圆,长着软软的绒毛。刚出土的芋头捻除泥土,色泽棕红,甚是新鲜。它,可以蒸煮、烘烤或者煲汤,粉扑扑的一碗,味道真是鲜美可口。
近些年,一些农户锚定市场需求,在白田里种上芋头。柘木乡的郑家墩、黄家庙、冷水港等地农户或多或少都会种植芋头。这土芋头好种易活,只要田地土壤“泡”(方言,即蓬松),农家的草木灰、植物渣滓都可用得上。它难能可贵的是,埋在地下,从不露面,没受任何污染。有的种植大户还把收获的芋头远销岳阳等地,挣来一把更好的收入。
土芋头是一门传统的菜肴。经人们刮出来的芋头肉质鲜嫩,白净柔润。好煮易烂,炖肉、炖骨头,味鲜可口,可谓一碗难得的好菜,大都喜欢吃。土芋头不仅端上了寻常餐桌,逢年过节、人来客往时,就成了一门主菜。
记得小时候在别人家吃“台子”,就很喜欢吃土芋头。墩上的人们经常讲述吃土芋头的故事。据说,一位老人在酒席上作陪客,陪大宾先生吃饭。大宾先生夹着一个芋头正放在嘴里,陪客问起,“大宾先生,您有几个‘崽’(方言,儿子)呀?”大宾先生口里含着芋头,两眼直愣愣的,一时语塞,只好伸出两个指头(表示两个儿子)。这是饭桌上陪客借吃芋头之机趁酒兴开开玩笑而已。
上街下河,起早赶集,有的来卖芋头,有的来买芋头回家。早酒飘香,餐桌上的那盘土芋头始终升腾着浓浓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