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第A006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关于加快推进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建议

  □ 魏春霞

  楚纪南故城是楚国鼎盛时期长期使用的都城遗址,是楚文化的核心区,是江汉地区作为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心地区的重要物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快推进楚纪南故城遗址公园建设,重现荆楚文明历史辉煌,对于提升荆楚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打造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推动荆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加快推进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赋予荆州的使命担当。2014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确认以楚纪南故城为核心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六大片区之一,这也是我国南方唯一的大遗址保护片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推动以楚纪南故城为核心的大遗址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考古、文保、综合治理、宣传推广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总体上看,整体建设推进缓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古挖掘与遗址公园建设协同度不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纪南城工作站,全面负责楚纪南故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和考古挖掘。目前已挖掘东城墙的陆门、南城墙的水门等,但在考古挖掘后仅仅进行回填保护,缺乏对遗址的展示与利用。二是遗址公园建设与乡村共建共享推进力度不够。遗址区域文物遗存丰富,谋划展示点密集,但遗址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以坑塘水面、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基本农田保护区占比大,建设难度较大。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过于立足“保”,目前遗址区内乡村风貌破败,亟需提升乡村整体环境。三是争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遗址公园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旅厅,分项资金申请周期为3年,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资金统筹争取不够,上级扶持资金到位少而慢,加之自身财力有限导致建设推进较迟缓。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突出考古利用。加快考古挖掘进度,在考古挖掘离宫区的同时,加快宫殿区、官署区等重点区域的考古挖掘工作。建立考古挖掘与展示利用对接的工作制度,在边挖掘、边保护、边展示、边研究、边宣传上下功夫。稳步推进纪南故城遗址出土文物展示馆建设,在当前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遗址内的存量仓库改造展馆,全面展示楚纪南故城遗址的重要价值和工作历程。规划建设考古研学基地,方便学生实践学习,让青少年身临其境感受考古,唤起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整合资源建设。遗址公园建设要避免走“大拆大建”的老路,将遗址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与盘活存量资源结合起来。建议在遗址公园内结合现有房屋、道路、农田、水面情况,综合考虑遗址公园内现有建设规划,整合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域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资金,并吸纳社会资本,规划建设道路交通、旅店民宿、文化商店、采摘农场、运动场地等,同步推动遗址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达到共建共享。串线连珠利用好园博园景区,将园博园作为遗址公园的前厅,开辟场地作为遗址公园的游客中心,实现两个景区共建互赢。当前可结合规划中的“两带”建设,打造水路与陆路交通相结合的游览线路,互动拉升园博园人流。

  分步实施推进。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遗址公园的展示利用结构为“一核、两带、三片、二十四景”。“一核”是指楚纪南故城宫城遗址核心展示区,“两带”是指楚纪南故城的城防体系展示带和水系交通展示带,“三片”指位于城址东南的遗址保护展示片区、位于城址西北的生态保护展示片区和位于城址东部的综合服务片区,“二十四景”是结合价值特征和考古挖掘情况确定的保护展示节点。建议从2025年开始加快推进“两带”建设和出土文物展示馆改造,以较小的投入,达到遗址公园尽快对外开放的效果。

  (作者单位:荆州学院教育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