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芳梅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总体目标,加速实数融合,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我市传统产业注入新动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全市5G宏基站累计建设11091个,成功入围国家“双千兆”城市,建设规模位居全省第四。我市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9.3%,高出全省平均值1.7%。现有15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居全省第二。市财政投入13亿元注入产业基金,1972.9万元兑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奖补。全市600家规上企业推进智改数转诊断。打造了以“美的系”为代表融合应用的示范标杆,初步在全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中培育了一批数字化转型应用案例。
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龙头企业与链上企业间数字化水平差异显著。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起点高、基础好,而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数字化转型整体尚处在初级阶段,链式转型存在断点。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经济下行影响,缺少转型动力。业财融合方案作为企业数据治理的核心抓手,专业能力及协同推进不够,导致转型面临系统性挑战和风险。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支持范围有限。目前我市针对工业数字经济的资金奖补政策仅支持家电制造、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三个细分产业,而纺织服装、现代化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都不在支持范围内,且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奖补资金投入上设定“最高30万元”的上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产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缺乏,产业协同效益不足。中小企业在寻求数字化转型时,面临解决方案选择有限、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后期服务跟不上、建设成本高昂等问题,亟待政府引领搭建产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协同智造和抱团发展,最终实现产业整体数字化链式转型,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临人才和经验的双重缺失,严重制约转型进程。目前中小企业对既具备企业管理、业务和技术能力,又具备数字化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导致企业在转型推进中,无法确保战略落地和实施推进,制约了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各主导产业内成功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案例稀缺,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难度和风险。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以省级试点为契机,争创国家级转型示点城市。做好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加快“链式”转型,高质量完成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目标。积极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拓宽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将纺织服装、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纳入试点,全面加速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用好“赋能中心”,构建高效转型服务体系。以“荆州市智能制造赋能中心”为转型主阵地,破解“智能制造体系繁杂、企业痛点需求错位、政府引导缺乏抓手、企业投入大见效慢、标杆项目严重匮乏、中小企业急需咨询规划”等数实融合推进中的困难,着力打造“自动化、信息化、精益化”三化融合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从供应链到终端客户的横向集成及从经营层、业务层、执行层到设备层的纵向集成,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强化人才建设,加速数字化应用落地。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级智库,作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思维思想引擎。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建立信息化部门。加快5G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网络支持,鼓励中小企业深度应用标识解析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透明化和可追溯化,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持续营造数字化转型氛围,打造良好转型生态。通过举办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政策宣贯会等活动,提高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持续组织企业到先进地区学习,通过实地观摩同类企业的数字化车间,激发企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媒体渠道宣传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示范,形成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