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钊勤
余华说:“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这句话的确如此。童年生活的经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在我们的身体里扎根,或成为我们的影子。
《我胆小如鼠》这本书中的杨高,仿佛就是我自己,又或者我认识的某个人,说不清楚。
读完整个小说,心情是复杂的,但对于“胆小如鼠”这四个字来说,具有双重意义。第一是真正的胆小,这种胆小是不向外界炫耀自己的武力和粗劣的性格;第二种胆小,则具备深度含义,是宽容,是对生活里的一切具备宽容的态度。然而,这种宽容在那个年代,被定义为“老实”的帽子,被老师称为“胆小如鼠的”。
余华通过细腻的笔触,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把杨高这个角色处理得活灵活现,他害怕大鹅,他不敢和女生打架,不敢下河游泳(怕淹死),不敢上树(怕摔死)……他害怕生活中一切存在危险的事物。“胆小如鼠”这四个字,就雕刻在他的童年里,使他的生活却是平淡而自然。即使在工作之后,他依然能够接受自己的生活,接受大家口中的老实,接受“胆小如鼠”的形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经常欺负杨高的吕前进,在一个雨夜被杨高从后面抱住,把他吓坏了,以为自己要被“强奸”了,他拼命地跑,拼命地呼喊,被吓破了胆。然而,第二天吕前进却向大家伙炫耀,说他打了对方,把他背摔在地上,打了三个耳光……在被杨高拆穿
之后,吕前进则是恼羞成怒,在勇气的错误认知下,打向杨高……
虚假的勇气被拆穿之后,是真的勇敢吗? 开着卡车的父亲,为了能让杨高在伙伴面前说自己的父亲勇敢。他鼓足了勇气,闭上眼睛开车,以此证明自己的勇敢,还对开拖拉机的人说“你们找死”……
这种勇气,无疑是虚假的。
幼年时就被老师定义“胆小如鼠”的杨高。自然又遭到伙伴的嘲笑,这种嘲笑反而成了“勇敢”的兴奋剂。这种勇气和父亲、吕前进一样,无疑是虚假的。当他再次被打倒在地上,他所感受到的疼痛,我想并非是身体上的,还有内心深处的对“勇敢”的错误感受——他的父亲因此而丢了性命。
我不得不惊叹于余华的叙事方式,以及他对人性的把控和诠释。通过对贬义词“胆小如鼠”的重构,反向呈现勇敢的另一面。或许,我们都曾像杨高和他父亲一样,为了摆脱“胆小如鼠”的枷锁,而误解“勇敢”的深度含义,掉入危险的陷阱。尤其是与吕前进的虚假“勇敢”,以“自残”来威慑他人,从而达到勇敢的目的。幽默风趣的内容,人物细节环环相扣,让我们认清“勇敢”的荒诞本质——权力暴力下的认知陷阱。
杨高的确胆小如鼠,或许我们都是。但这种生存方式恰恰是适合于当下的我们。胆小,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对生命的慰藉,对勇敢认知缺陷的一种弥补,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最优形态。